原标题:宁蒗县红桥镇村民邱龙斤——“以蜂为媒”酿造“甜日子”
邱龙斤近照。 供图
晨雾未散时,宁蒗县红桥镇大梨树村委会新龙湾村的“寒婆林”已泛起层层绿浪。36岁的邱龙斤正头戴防蜂帽,轻手轻脚拨开花丛,察看“小宝贝”——成百上千只蜜蜂正嗡鸣着穿梭,采集野山花的花蜜。这片曾因易地扶贫搬迁渐显冷清的村落,如今因他的养蜂事业重新焕发活力。
从“离乡人”到“养蜂汉”
2017年,借助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新龙湾村的乡亲们陆续搬离大山,20岁出头的邱龙斤也跟着家人搬到县城,但故土的山山水水总在他梦里打转。“老家的林子太美了,野花多、环境优,说不定能搞点啥产业?”他总琢磨着。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邱龙斤听说林下养蜂既能盘活闲置山林,又能带动就业,便毅然决定回村养蜂。可初入养蜂行当,他连最基础的蜂群管理都不懂——蜂箱温度怎么控?病虫害咋防治?蜜源地怎么选?为此他吃了不少苦头:第一茬蜂蛹因病虫害损失过半,第一次取蜜因操作不当被蜂群蜇得浑身红肿。但他没打退堂鼓:“既然回了村,就得干出个样儿!”
为学技术,他背上行囊跑到保山,跟着当地养蜂能手蹲点学习。白天跟着师父翻山越岭找蜜源、查蜂箱,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把“蜂群四季管理要点”“常见病虫害识别图谱”抄满了3个本子。回来后,他在自家山林搭起简易蜂棚,从2箱蜜蜂试养起步,慢慢摸索出门道。
从“单打独斗”到“产业成链”
“养蜂不能靠蛮干,得讲科学。”这是邱龙斤常说的话。经过几年实践,他不仅掌握了中华蜂、马蜂等蜂种的特性,还探索出“多蜂种协同+多用途开发”模式。中华蜂产出的百花蜜细腻香甜,通过电商能卖上好价钱;马蜂产出的蜂蛹富含高蛋白,可做菜、泡酒,还能入药。
如今,他的蜂场已从最初的2个蜂箱发展到近600个蜂箱,年产值超50万元。“以前村民觉得养蜂是‘小打小闹’,现在看我赚了钱,都主动来问技术。”邱龙斤笑着说。
从“一个人富”到“一群人甜”
“自己富不算富,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干!”这是邱龙斤最朴实的信念。看到村里不少留守老人、妇女想养蜂却缺技术、没本钱,他主动当起“免费导师”,上门教蜂箱搭建、手把手教分箱扩群,还把自己培育的优质蜂王送给困难家庭。村民米文忠说:“我家第一箱蜂就是邱龙斤送的,他隔三岔五来指导,现在我家蜂箱有50多箱,一年能挣5万元以上!”
采蜜季和蜂蛹高产期,他优先雇用周边村民在蜂场务工,每人每天工资120元,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如今,新龙湾村周边的养蜂户已发展到25户,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养蜂模式。
从“小产业”到“大品牌”
为发展养蜂产业,大梨树村党总支书记杨林发带着村“两委”班子跑市场、找资源,帮邱龙斤注册了“寒婆林”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又对接宁蒗县电商中心,开设直播间、搭建消费帮扶平台,让蜂蜜、蜂蛹“走”进县城超市、特产店,并通过抖音、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销往昆明、成都等地。
“以前,卖蜂蜜靠熟人,一年也就卖几万元;现在,合作社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去年在互联网平台就卖了30多万元!”邱龙斤感慨道,没有党支部的牵线,蜂产品哪能走出大山?如今,“寒婆林”蜂蜜成了宁蒗县的特色农产品,带动全村年增收超172万元。
夕阳西下,邱龙斤站在蜂场旁,望着漫山的蜂箱和远处的新龙湾村,眼里闪着光:“下一步,我打算建蜂产品加工厂,延长生产线、拓宽产业链,开发蜂蜜膏、蜂花粉胶囊等深加工产品。”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同行;从几箱蜜蜂的尝试,到一个产业的崛起——邱龙斤的故事,正是宁蒗县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这片土地上,政策扶持是土壤,基层党建是根系,而像邱龙斤这样的“新农人”,正用汗水和智慧,让“甜蜜事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钱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