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入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的山林,后山村委会的和大叔便扛起锄头走向自家的林地——魔芋苗正破土而出,得趁露水未干赶紧松土。而在忠义村的养殖区,散养的土鸡扑腾着翅膀啄食草籽,林间不时传来村民们的谈笑声。有人正给滇黄精浇水,还有人跟着“土专家”学习辨别药材病害。这般热闹的场景,在几年前的七河镇难得一见。如今,借助“党建+企业+村公司+带头人+农户”的“五级联动”模式,昔日的寂静山林,已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聚宝盆”。
党员带头干,群众有了“主心骨”
“以前想在林下种点东西,总是担心选错品种、缺乏技术。现在党员干部直接把‘课堂’开到了林子里!”正在中草药地里除草的忠义村村民李大姐感慨道。七河镇党委早摸清了本地山林的“脾气”,明确了魔芋和中草药两条“致富路”。忠义、后山等5个村党支部成为林下产业的“主心骨”——党员技术骨干常年扎在山林,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指导农户;懂经营的党员牵头组建合作社,打造了750亩“党员示范基地”,去年就开展了6场技术培训,让400多位村民掌握了实用技能。如今走进示范基地,魔芋叶铺满地面,滇黄精长势喜人,已有齐腰高,一派生机勃勃。
企业来“搭台”,种出的产品不愁卖
“以前自己种魔芋,不是卖不出价钱,就是找不到销路,现在完全不用愁!”后山村村民王大哥指着林边的加工车间笑着说道。七河镇引进了丽江万农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和丽江金源魔芋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大型企业,不仅建成了魔芋精粉生产线和中药材初加工厂,还与村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去年共签订42份协议,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上门收购村民种植的500亩魔芋和250亩滇黄精。企业还统一发放优质种苗,并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真正让“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
村公司“牵线”,零散资源聚成“团”
“以前各家林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种植,现在村公司统一整合,一切都顺畅多了。”忠义村党总支书记和茂文介绍。村里依托党组织成立综合服务公司,整合村民零散的林地和劳动力——种植魔芋由公司统一对接企业订单;缺人手由公司组织村民协作;技术不过关由公司请人指导。去年,忠义、后山等5个村的村集体通过林下产业实现收入100多万元。村民们纷纷表示,有了村公司这个“大管家”,种植养殖再不用自己盲目摸索,跟着干就行。
“土专家”带路,手把手传授技术
在七河镇的山林里,总能看到几位“大忙人”——他们是村里的产业发展带头人,也是大家眼中的“土专家”。忠义村党员和烨华就是其中之一,他带头种植林下中药材30多亩,带动周边20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8万元。每天都在林间忙碌的和烨华,谁家的滇黄精叶子发黄,他一眼就能看出是缺肥还是生虫;谁家想尝试新的种植方法,他便带着工具上门指导。这些带头人还会及时分享市场信息,告诉大家今年哪种药材畅销、哪类种苗产量高,帮助村民少走弯路。村民们都说,有了这些“不离村的老师”,心里特别踏实。
农户得实惠,山林变成“钱袋子”
“我家3亩林地流转给村公司种魔芋,每年有租金收。平时在林子里干活,一天还能赚80元。年底还有分红,去年光这三项就多赚了1万多块钱。”后山村的和大妈算起账来,脸上洋溢着笑容。在“五级联动”模式的推动下,村民增收渠道多样——林地流转有“租金”,参与劳动有“薪金”,入股合作有“股金”。以往不起眼的山林,如今成了村民的“绿色存折”,大家靠着林下产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的七河镇,山林中处处是忙碌的身影,魔芋和中草药长势旺盛,土鸡和家禽穿梭林间。“五级联动”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更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之路,真切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愿景。
云南网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和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