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进行时】金山街道的“菜篮子”:大棚蔬菜畅销四方
在金山街道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里,蔬菜的生长不再受制于天气的变化。恒温的环境、科学的灌溉、精准的施肥,让每一株蔬菜都能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茁壮成长。大棚蔬菜种植,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新鲜的食材,也为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这片绿色的田野,承载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展现着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
从竹棚到钢架,大棚蔬菜种植的变迁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走进金山街道东元社区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金山街道东元社区菜农刘芳已种植大棚蔬菜13年,她主要种植小青菜、小白菜、上海青、生菜和菠菜等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至7亩之间。以往,她的蔬菜主要供应丽江的各个菜市场。而如今,她的产品更多地销往了香格里拉,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过去,我们使用竹子搭建大棚,虽然简单但不够稳固。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改用钢管搭建大棚,不仅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风吹、日晒和雨淋。此外,过去我们需要手动接水浇菜,现在只需插上电源,就能实现均匀自动灌溉,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刘芳感慨地分享了种植技术的变化,这些技术的改进,不仅提升了她的种植效率,也为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刘芳用13年的坚守与创新,从竹棚到钢架大棚,从手工浇灌到自动化灌溉,展现了科技为传统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从司机到农户,多彩的农业人生
丽江祥熙菌菇业的创始人张永祥,曾是一名旅游车司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从事菌菇出口的广东老板。对方被丽江菌菇的优秀品质所吸引,主动向他提议:“丽江的菌菇品质上乘,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合作。”在广东老板的鼓励下,张永祥于2016年毅然转型,来到金山街道金山社区新民中村,开始了菌菇种植事业,初期种植面积约20亩。
然而,好景不长,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张永祥的菌菇销售陷入困境。面对挑战,他迅速调整方向,转而种植大棚蔬菜,品种包括莴笋、大白菜、小青菜、辣椒等十余种,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20亩迅速扩展到400余亩。在古城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下,张永祥引入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农药残留,并采用有机肥提升蔬菜品质。这些举措使他的大白菜亩产量从原来的5000至6000斤提升到1万余斤,年营业额达到500万至600万元。
随着产量的显著提升,张永祥的蔬菜销售渠道也日益拓宽。他的产品不仅供应给丽客隆超市、百润超市等本地客户,还远销香格里拉、维西、宁蒗等地。与此同时,他还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就业机会,聘请了10余名村民管理大棚蔬菜,每人每天可获得100元的收入。
今年4月,张永祥决定重拾初心,重启菌菇种植事业。他希望通过这一举措,不仅找回最初的农业梦想,也为当地农业多元化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随着更多像刘芳、张永祥这样的农户投身现代农业,相信金山街道的大棚蔬菜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记者 马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