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丽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在传承发展中彰显魅力与活力——非遗法颁布十周年丽江非遗保护成效斐然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10:45:00  来源: 云南网-丽江日报

原标题:在传承发展中彰显魅力与活力——非遗法颁布十周年丽江非遗保护成效斐然

非遗展示暨文旅消费惠民活动现场 (和世民 摄)

非遗项目进校园 (和世民 摄)

走进旅游名城丽江,不经意间,都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记者从6月12日举行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获悉,非遗法颁布实施10周年来,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指导下,丽江积极探索与实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推进非遗记录、传承、保护,成效斐然,同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彰显出了无限的魅力与活力。

丽江共有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截至目前,丽江市共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达852个,保护区26个,代表性传承人919人。随着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丽江市新增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至此,丽江共有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田野调查,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近年来,丽江市加大与市政协、各民族学会及各县(区)非遗中心(文化馆)合作,采取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方式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市63个乡镇,涵盖汉族、纳西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11个世居民族,共采集原始资料1000余份(件),形成600多个专题报告,录像录音资料近20000分钟、图片资料上万张。

从2020年开始,相关部门重点对濒危的傈僳族传统文化、彝族水田人传统文化和泸沽湖周边地区的非遗资源开展调查,先后前往各县(区)非遗集聚的乡镇从民俗、文学、歌舞到医药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摸清家底,为建立非遗保护项目体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和设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多年努力,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被各级政府依法列入规范、科学、系统的保护管理中。

扩大视野,拓展抢救性记录范围

丽江市非遗中心发挥现有人才的专业优势,在继续推进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视野,把记录范围从过去的已有项目扩展到散落田野却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先后拍摄记录了民族文化记忆工程宣科纳西古乐、纳西族民间文学阔授、普米族正面临失传的10个口头传统(口头文学)等项目;抢救性记录了曾经参与过丽江五凤楼、万古楼设计建造的仿古建筑传承人和积恭,记录了年事已高双目接近失明的永胜珐琅制作技艺传承人谭继成等。累计采录音视频资料近5000分钟,拍摄图片5000余张。

通过持续记录,为今后建立丽江非遗数据库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丽江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

突出重点,推动非遗项目保护

丽江市非遗中心每年力争对2至3个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在对重点项目进行保护的同时,也为县(区)开展项目保护提供了示范与借鉴。先后实施了纳西族祭署习俗培训及传承人杨文吉、杨玉勋的视频采集和口述史文字整理工作;实施了纳西族东巴文书写艺术及其传承人抢救保护项目,建立了玉水寨景区、丽江古城东巴象形文字体验馆和白沙锦绣院传承点;开展了国家级纳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对涉及区域内的非遗资源和文化生态做了进一步地调查与研究;启动了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普米族项目;实施了宣科纳西古乐民族文化记忆工程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对重点项目进行了有效记录和保护。

创新非遗展示体验暨文旅消费惠民活动

近年来,丽江举办了三届“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暨文旅消费惠民活动”,共组织纳西族铜器、永胜珐琅银器、纳西族东巴画、白族服饰、彝族毛毡、苗族服饰、傈僳族朱氏诊疗、摩梭纺织等40个项目100多位传承人进行集中展示。

为提高群众参与度,整个非遗展与文化惠民活动有效结合,市民、游客通过微信、APP等渠道,便可领取“文旅消费惠民券”,使市民、游客在现场体验、购买非遗产品时享受惠民补贴。整个活动共发放惠民券近万张,兑现惠民补贴15万元,活动直接拉动消费30万元,间接拉动消费超过150万元,让广大市民、游客从中领略优秀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为加强队伍建设,丽江市非遗中心一方面积极组织非遗保护从业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推荐传承人参加各类非遗展示传承活动,另一方面加强非遗传承人的服务与管理。除做好每年传承人的年度考核与各级传承人补助金兑现发放外,还积极推荐优秀传承人列入丽江市“八个一百”人才工程,2020年全市共有22名传承人列为“丽江百名文旅人才”和“丽江百名工匠”。根据丽江市“八个一百”人才工程管理办法,凡列入的培养对象,可连续三年获每人每年1万元的财政扶持,专门用于相关项目的研究、展示和传承活动。2018年至2020年,丽江市在非遗传承人队伍提升方面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万元。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传承人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了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力量。

鼓励民间艺人成为致富带头人

为推进非遗项目的原生态保护和传承,丽江市建立了一系列传习点、传承中心、保护传承基地,每年定期举办活动和培训班。2015年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东巴画教学课程,2016年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了东巴艺术系,编写了东巴画教程,东巴画教学培训正式进入院校教学。

同时,丽江市还设立了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已建立10个省级保护区、11个市级保护区,促进了非遗的整体性、区域性保护。另外,丽江市始终把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色、条件较为成熟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木雕、纺织、银器、三川火腿、水酥饼、东巴画等一些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技艺,通过政策帮扶、资金补助,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进行生产性保护。让民间艺人成为依靠技艺致富的带头人,促进这些非遗项目成为带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

近年来,纳西古乐、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纳西族铜器制作技艺、东巴造纸、民族服饰制作等项目积极融入市场,涌现出了“云天工”珐琅银器、“百岁坊”银器、“清香斋”水酥饼、“三川”火腿等非遗品牌。

非遗项目影响力日趋扩大

对外展示非遗技艺是传播非遗的一条重要途径,丽江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国家级非遗项目“黑白战争”传统连环画的创作,以纳西族东巴绘画风格,用现代美术进行全新阐述,赋予传统艺术以现代魅力,已先后在法国巴黎以及我国成都、杭州、上海、北京展出,引起了极大反响。纳西族东巴画、传统编织、民族传统歌舞等非遗项目纷纷赴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补非遗硬件短板

2017年,丽江市人民政府为了补齐丽江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由丽江市政府和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设的“四馆一中心”正式启动。经过3年多的建设,作为其中一馆的非遗馆,预计2021年6月底投入使用;白沙细乐传习馆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名录,已建成投入使用。

重视非遗资料整理编辑出版

多年来,丽江市还十分重视非遗信息的采集和非遗资料的整理、编辑、出版。目前已整理编纂了《云南省非遗普查报告·丽江部分》,出版了《丽江民族民间文化荟萃》《纳西族东巴画概论》《纳西族东巴画作品集》《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纳西民歌诵唱本》《纳西童谣》《东巴唱腔》等;整理翻译出版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翻译出版了《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藏纳西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课题200册东巴经、《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藏纳西东巴经书》《纳西族东巴经译注选集》、创世史诗《创世纪》。这些成果的出版,为丽江市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疫, 非遗不缺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丽江市非遗中心动员和鼓励传承人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积极履行传承人义务,以歌谣、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手工艺制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艺术形式创作出各类文艺作品。如古城区东巴画传承人赵煌现代东巴画《让世界充满爱》《中国必胜》,纳西族传统音乐传承人和冬月等人以“谷气调”的形式创作了《抗疫谷气》,宁蒗县省级传承人阿七独支玛、玉龙县省级传承人阿石才等通过新媒体平台,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宣讲,助力抗疫;永胜县传统剪纸传承人严以智创作了众多正能量作品,鼓舞士气。一个个传承人在抗疫期间利用各自的手艺和专长,为民众送上了丰盛的文化食粮。(记者 和世民)

责任编辑:杨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