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文旅厅:十年磨剑精准发力 美丽彝寨破茧成蝶
牦牛坪村新貌
“感谢党和国家,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感谢省文旅厅对我们的支持,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身子骨也慢慢好了起来,是你们为我们贫困老百姓带来了希望。”这是省文旅厅领导走进永胜县东山乡牦牛坪村挂联户马志秀老人家时,老人满怀深情说出的一番话。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些朴实的话语,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云南省文旅厅从2010年以来在永胜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四群”教育,还是现阶段的脱贫攻坚;无论是挂钩六德乡营山村,还是东山乡牦牛坪村,省文旅厅始终用扎扎实实的行动,用一件件惠民实事,倾尽全力倾尽真情,为挂联村带来美好的希望。
一
东山乡牦牛坪村,隐藏在大山深处,这里有蔚蓝高远的天空,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朝阳初升的万丈霞光,有静谧古朴的彝族村寨,有悠闲吃草的牛羊。然而,交通偏远闭塞、教育文化落后、房屋破旧低矮、产业传统单一等原因,却成为制约牦牛坪发展的一个个瓶颈。
牦牛坪村是彝族居住区,有9个村小组561户241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22户981人。省文旅厅2017年挂钩牦牛坪村时,整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的卫生意识差,村容杂乱,牲畜粪便、枯草落叶随处可见。走进农户家中,厨房里常年烧着火塘,烟熏火燎,木楞房被熏得漆黑一片,锅碗瓢盆散乱放置。面对这一情况,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把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作为重要抓手,以点带面,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改变群众的认识和观念,以此达到促进脱贫的目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村里彝族群众数十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集思广益,坚定不移地推进“远离垃圾,清洁家园”行动。首先,由文旅厅投入资金进行村内公共环境卫生整治,建造了垃圾池和垃圾收集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工代赈”“以分计劳”,既让村庄环境得到净化,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用村民的话说就是“百年以上的垃圾都被我们清理出去了”,通过清理河沟、公共区域,现在牦牛坪村的河道里又有了清澈的河水。二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实施入户道路硬化,由文旅厅出资购买建筑材料,农户出劳动力对自家入户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三是组织开展户户“六清洁”活动,要求每户人家都在门口挂上户主的名字,由驻村工作队员和户主们定期开展卫生评比,互相评比、互相监督,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四是根据牦牛坪属彝族聚居村落的实际,组织省内画家将彝族文化元素融入村庄环境整治中,结合每一户的房屋、院落布局,在墙壁上画上充满彝族元素的图案、人物造型、宣传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栩栩如生的多彩墙体画让村寨的彝族风味呼之欲出。五是为解决群众“上厕所难”“洗澡难”问题,在牦牛坪和大转槽两个村小组以奖代补开展“厕所革命”。2019年共投入补助经费23.5万元,实施了47户村民的一体化太阳能浴室、冲水式厕所改造,2020年该项奖补措施继续实施,至2020年6月,改造41户一体化太阳能浴室、冲水式厕所,并兑现验收农户奖补金20.5万元。六是试种樱花取得成功,200多棵试种的樱花已全部成活并盛开,在美化了村寨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的牦牛坪村,青山绿水环绕村寨,彩色墙画彰显自信,蓝天白云高远洁净,遍坡牛羊自在悠闲,村民生活和谐美满,干部群众一体同心,整个村庄的生态环境和彝族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劳动光荣、通过劳动致富的意识也一步步得到加强。看到这些变化,文旅厅驻村工作队更加坚定了决战整村脱贫出列、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
二
基础设施改善了,如何激发牦牛坪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又成为摆在工作队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工作队结合自身职能及优势,建立了一整套激励机制。
一是通过“爱心超市”和文旅厅机关筹建的“爱心驿站”筹集物资,将所有捐赠物资和经费注入“爱心池”,统一调度使用。二是开展“孝顺之家、教子有方之家、六清洁之家、勤劳之家、脱贫攻坚最美党员”五评比活动。三是把“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文化惠民演出和“普惠政策有奖知识竞答”紧密结合,提前梳理好普惠政策发给群众,穿插在文艺演出节目中进行有奖知识竞答,并现场颁奖,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了解和掌握党的扶贫政策。四是鼓励建档立卡群众外出务工。2019年,全村共有348人外出务工,为贫困山村如期脱贫奠定了基础。五是开展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相传。工作队员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牦牛坪小学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课,和学生一起升旗、唱国歌,为他们讲解爱国主义知识。动员社会力量加大教育帮扶力度,协调云南城投集团等企业解决建档立卡户学生的教育帮扶资金,每年儿童节都资助学校开展文艺汇演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节日文化生活。2019年12月31日,资助牦牛坪小学举办牦牛坪小学师生“献礼新时代·喜迎元旦”升旗仪式和“小手牵大手、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开展村寨美化从我做起清洁卫生行动。筹资为牦牛坪小学修建了蓄水池、修缮了太阳能热水器、为师生制作民族服装校服105套。由于扶持引导有力,牦牛坪村群众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全村目前共有在校生774人,无一人辍学,很多家庭更是把孩子送到东山乡或县民族中学读书。全村户均有一名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在职在编的公务员、教师等国家公职人员达到了100余人,成为全县“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典范。六是把“祖国在我心中,艺术点亮人生”夏令营活动作为“我带山里孩子看世界”的重要载体。每年遴选70余名东山乡优秀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带他们到昆明,参观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夏令营活动,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增强了他们奋发读书,走出大山的理想信念。七是注重党建引领,支持牦牛坪村党总支和3个党支部党建规范化建设经费3万元,组织27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程海镇海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保山施甸县“杨善洲林场”和腾冲国殇墓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八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彝族群众的文化自信。组织东山乡非遗手工艺人到省非遗中心参加传统纺织培训,让他们提升纺织技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三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是确保贫困群众脱贫后不返贫的重要保障。省文旅厅从大处谋划,集中精力干大事、实事,争取牦牛坪—大洋坪—程海镇崀峨村弹石公路建设项目。这条道路,在解决了沿线1700多名群众出行的同时,又确保了把山里的原生态农产品及时运出大山。目前,该条弹石公路已经开工建设,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一条承载牦牛坪全体村民梦想的“致富路”。
产业的多样化扶持,是保证村民长期有收入、降低产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牦牛坪村属高海拔冷凉山区,传统产业有本地黑山羊、绵羊、黄牛和花椒、燕麦、洋芋等。传统产业风险小,但收益少,如何找到一项短平快的新兴产业,让牦牛坪村建档立卡户早日摆脱贫困的阴影,是省文旅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多方论证之后,省文旅厅把天麻、苹果、雪桃种植列为近期产业扶持重点,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远期产业扶持重点。为发展好天麻产业,省文旅厅投入资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群众尽快掌握天麻种植技术,安排了25名群众远赴昭通参加天麻种植技术培训;并在牦牛坪、长远坪、大洋坪3个村小组示范试种苹果、雪桃、樱花,让彝族群众通过产业扶持增加了大量收入,及时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
在牦牛坪村李清华家,一进门就感受到了洋溢在他脸上的喜悦与幸福。李清华是一名退伍军人,由于家中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他和妻子马雪花不能外出打工。曾经,李清华家一贫如洗,祖辈留下的木楞房和简单的一些行李用具,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当。他告诉我们,这几年来,省文旅厅和县委、县政府倾尽全力扶持他们,村里的生活环境改变了,道路修通了,村里特别干净,每天都有群众清扫道路和公共场所,树木也栽种了很多,樱花开放时,整个村子就像一幅画,风景越来越美了。他和妻子积极响应文旅厅驻村工作队和政府的产业发展号召,努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养了20只绵羊、6只山羊、7头牛、3头猪,种植了重楼、附子、土豆、苦荞等。参加了在昭通开展的天麻种植培训后种植了天麻,现在一年大概有三到四万元的收入,家里也盖上了新房,有了洗澡间和卫生厕所,不仅水电通了,网络也通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个朴实的彝族汉子,平时话语不多,但一说起省文旅厅对他家的帮助,顿时如数家珍。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充分彰显着省文旅厅全体工作人员对山区贫困群众的真情。
发展乡村旅游,是文旅厅为促进牦牛坪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制订的长远扶持计划。传承弘扬彝族传统文化,是发展牦牛坪乡村旅游的精髓与灵魂。通村弹石公路、2000亩樱花、乡村环境整治美化、高山鲜花草甸、生态高原食品,是发展牦牛坪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与推手。在云南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省文旅厅对牦牛坪村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一是打通连接牦牛坪、大羊坪和程海莨峨村的道路,连接祥宁线二级路和大永高速,为牦牛坪山区创造较好的通达条件。二是投资20万元,在大羊坪村成立了全省公共文化“一会两所”试点,即乡村文化理事会、乡村文化讲习所、非遗传习所,挖掘整理弘扬优秀彝族文化。三是扶持大羊坪村开展好彝族火把节传统节庆活动。四是引导群众种植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以中药材、苹果、花椒、核桃、蜂蜜、雪桃、苦荞、牛羊肉、山地放养猪、鸡等绿色食品为主,打造乡村康养体验旅游目的地。
四
十年磨一剑,脱贫功始成。省文旅厅定点扶贫永胜10年,共计派出36名干部(5任永胜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7名挂职干部,24名驻村工作队员),服从于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结合自身行业优势,精准定位省级挂联单位责任,用真情浇灌扶贫花朵,他们扛紧责任,在县级层面,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齐永胜公共文化建设短板;在乡级层面,他们帮助建设乡镇文化站,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村级层面,在六德营山村建成了他留民俗博物馆,努力打造他留山乡村特色旅游系列产品,培养了一支他留文艺队,实景剧《他留人》获全省金奖;千亩梨树、千亩核桃、千亩花椒构筑了营山的产业支撑;3000亩“产业花”不同季节开放,让营山成为小有名气的他留文化“乡村旅游地”。
在牦牛坪,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提升,打造了错落有致、彝族文化浓郁的村寨风貌;以中药材、天麻、荞麦、核桃、花椒、苹果、牛羊为主的产业支柱已经形成;乡村旅游正在起步……省文旅厅历任领导和全体干部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文化教育扶贫,实施产业发展,用真心换取真心,用笑容回报笑容,一次次入户,一次次交谈,暖心的话语,真实的帮扶,让山寨里的民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扶贫政策,感受到了扶贫干部的优良作风,越来越好的生活水平、经济收入,拉近了省文旅厅全体干部和民族群众的距离,只要你走在文旅厅曾经帮扶过的地方,只要你说自己是文旅厅的人,老百姓都会热情地拉着你的手,亲切地说“我们是一家人”。真心帮扶,换来的是美丽彝家山寨的破茧成蝶,如今的牦牛坪村,村容村貌清洁干净,邻里之间热情和睦,莘莘学子勤学苦读,古朴村寨美丽静谧……
如今,牦牛坪村已脱贫出列,而乡村旅游的序幕才渐渐拉开。随着云南全域旅游战略的推进,大永、华丽、永宁三条高速公路的即将贯通,在大山深处的东山牦牛坪村,彝族同胞们将激情满怀开创幸福生活。他们将在省文旅厅的持续帮扶下,紧紧抓住永胜开发文旅、农旅融合旅游的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这篇大文章,大步进入小康社会而奋勇前行。(杨清明 杨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