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基斯坦留学生在丽江的扶贫生活
刘天浩,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今年寒假,在丽江市永胜县松坪傈僳族乡撒坝子村,他当起了农民,当起了扶贫干部的小帮手,在丽江度过了一个很特别、很有意义的假期。
2016年,刘天浩来到中国,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五级和汉语口语高级考试。2019年至2020学年的寒假,是刘天浩在四川师范大学的最后一个寒假。快要放假的时候,朋友们都在安排去哪里旅行,大家的首选当然是一些既有名又好玩的地方,但他却选择了一场别样的“毕业旅行”——去中国偏远的小山村,体验一番中国农村的生活。
在朋友的推荐和邀请下,2019年12月17日,刘天浩充满好奇与期待地出发了。一个半小时的飞机,3个多小时的汽车,虽然车程不长,但兜兜转转已经黄昏。他一路领略着丽江的高山大河,风和日丽,一路走一路看,来到了永胜松坪乡的撒坝子村,他说:“那天我特别开心,连时间怎么过去的都不记得。”
撒坝子村距县城有51公里,进入村子还有一段土路,山路崎岖,交通不方便。村里共有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39户,有乡村人口1171人,其中劳动力约800人。截至201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有路灯,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城。一路上,刘天浩的朋友为他详细介绍着撒坝子村的情况,叮嘱着一些比如上厕所不方便、洗漱不方便、没有洗衣机、没有空调、网络也不好等生活条件,但他并不放在心上,觉得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直到第二天,刘天浩才恍然发觉,这些如厕、洗漱、网络等等都不是小事,而是生活的大问题。同时也对这里的生活更觉得不可思议,更加好奇。于是他就一个劲地问朋友,你在这儿怎么生活呢?怎么工作呢?你不烦吗?刘天浩说,当时自己看到这样的生活条件心情也到了影响,所以向朋友问了好多问题,但是朋友的回答让他很感动,朋友说:“你看到的这些,已经远比以前好了。以前这里很穷,没有医院、没有路、没有学校,村民也没有能力走出大山,所以党和政府让我们来这里帮他们,让他们好起来,发展起来。”
朋友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一天又一天,为扶贫工作忙上忙下。渐渐的,刘天浩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时而帮朋友干点工作,时而帮村民干点农活,学做饭、学种菜……日子简单而快乐。刘天浩说,以前他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工作人员总是很富有的,生活得很豪华,很少能为穷人着想。但是,在这里他亲身经历了,跟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越是亲近,越感真切,他们帮助这里完善医疗、教育、产业、房子……这一切让我太感动了,老百姓也非常友好,非常上进,我也慢慢没有了乱七八糟的想法,就想着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刘天浩说。
在撒坝子村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村民对刘天浩很友好也很热情,还给他取了两个名字——乌萨和巴铁。刘天浩说:“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中国发展那么快,因为中国政府真的在为人民服务,尤其是普通的、贫穷的人。我希望巴基斯坦政府能向中国学习。”
刘天浩说,纯朴的中国农村人和中国政府给他留下了太美好的回忆,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和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