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好“鸟文章” 培育新业态
临近冬季,成群的候鸟陆续飞抵丽江拉市海、泸沽湖等地越冬。这些“精灵”的到来,不仅为丽江增添了灵动与生机,也带来了可观的生态流量与宝贵的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34万人,“观鸟”也成为众多社交媒体平台的热词,相关产业正迈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形成涵盖文旅、康养、教育等领域的产业链,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开辟了新路径。
丽江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之一,生态地位独特。其中,拉市海是我国3条候鸟迁徙路线西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每年迎来超过10万只候鸟。最新科考成果显示,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已记录鸟类67科341种,种类占云南省的33%、全国的22%,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保护区之一。与此同时,泸沽湖监测到的越冬鸟类超过20种,每年约有3万只候鸟在此过冬。
尽管丽江的鸟类资源不逊于一些国内观鸟热门地,交通与旅游基础条件优越,但多年来,丰富的“鸟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未能有效释放。
借鉴省内外“鸟资源”变“鸟经济”的成功经验,丽江完全有条件科学发展观鸟经济,拓展旅游新业态,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价值转化的双赢。
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增强公众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识。在推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以及观鸟旅游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保护与开发利用迈向更高水平。
要加大丽江生物多样性宣传力度,加强专业宣传与市场引流,通过举办观鸟节、推出观鸟专线、开展生态研学等方式,加强与周边州(市)的联动合作,积极培育和拓展观鸟市场。
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观鸟旅游、环保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符合丽江实际的发展模式,支持适宜观鸟的村(社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拓展观鸟经济的价值实现路径。
随着公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观鸟经济正迎来广阔前景。相信通过科学规划与持续探索,丽江观鸟经济必将振翅高飞,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新亮点。(和丽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