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坪县兴泉镇南阳村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科技为驱动,将蚕桑产业作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成功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南阳村蚕桑产业年助农增收超千万元,其显著的规模效益正持续向周边地区辐射。

当下,南阳村正沉浸在全年的最后一轮丰收忙碌中。蚕房内,一排排蚕架整齐林立,即将吐丝的熟蚕体态丰盈、通体透亮。村民们熟练地穿梭其间,添叶、清理、观察长势。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勾勒出南阳村深秋时节最动人的画卷。

种桑养蚕因其“短、平、快”的独特优势,长期以来成为南阳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村集体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与品种改良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蚕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升级。
南阳村8组蚕农冯发学是村里的养殖能手,其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一两张蚕种,发展到如今一季便能养殖四五张,每季收入超万元。“现在一年能养六季,年收入稳定在五六万元。我们这里的气候和海拔特别适合养蚕,而且蚕种根本不愁卖。”冯发学对如今的红火日子倍感欣慰。

如今,蚕桑产业已成为南阳村一张亮丽的乡村名片。在深耕传统养蚕缫丝、保障村民基础收益的同时,南阳村积极拓展产业边界,大力发展以桑葚为核心的“桑葚经济”。通过精深加工,将昔日难以储运的鲜果制成桑葚干,成功打开了外销市场,实现了从“一片桑叶”到“一颗桑果”的全株利用,产业综合效益得到极大提升。

“全村现有桑园613.33公顷,年发种约5000张,产茧175吨,蚕农售茧收入约1050万元。此外,我们外销桑葚干1000吨,为此又增收800万元。”南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安军介绍道。

产业的兴旺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更激活了区域发展的动能。南阳村凭借近万亩的桑园规模与成熟的产业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区域优势,其成功经验与产业影响力正不断向外扩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云南网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骆雨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