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沙古镇太平村打造雪山下的“文旅新引擎”——从“单点观光”迈向“片区深度体验”

雪山之境牧场。
金秋时节,漫步在玉龙雪山下的白沙古镇太平村,石板路在阳光下泛出温润的光泽。一座座纳西族民居沿主街错落分布,与远处雪山的景致相映成趣,太平雪山街文商旅项目正以蓬勃姿态,为丽江文旅注入新活力。这一新街区的建成,让白沙古镇突破了发展瓶颈,推动传统文旅从“单点观光”迈向“片区深度体验”。
困局凸显:千年古镇的“成长烦恼”
作为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发源地,白沙古镇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游客探访纳西文化的重要地标。但随着丽江旅游热度持续走高,古镇的“成长烦恼”日益凸显。
“旺季时街道上人挤人,游客体验感大打折扣,我们想扩大经营规模,却没有合适的场地。”在白沙古镇经营咖啡馆十余年的和师傅坦言,核心区游客量趋于饱和、业态同质化现象严重,让白沙文旅陷入发展瓶颈。
如何在保护好本土文化的同时,提升旅游品质、拓展发展空间,成为白沙文旅升级的重要课题。
破局新生:生态村落变身“文旅引擎”
白沙古镇太平村紧邻玉龙雪山,71座保存完整的古院落保留了纳西族传统村落的肌理,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破解困局的“金钥匙”。2023年,呈沙(丽江)文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接手了太平村旅游开发项目。项目负责人苏炳辉说:“我们不复制古镇模式,而是力求通过差异化补充和业态升级,让太平村成为激活白沙片区的‘文旅新引擎’。”
项目秉持“修旧如旧”理念,在保留村落原有格局的基础上修复古院落,打造多元业态,让文化记忆“活起来”。760米长的主街串联起“纳酒”“纳音”“纳舞”“纳织”四大主题广场,在16000平方米空间内,美食、民俗、旅拍等元素相互融合,交织共生。“纳织广场”的二层观景平台上,雪山、古街与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同框,成为热门“打卡地”;“纳音广场上”,本地居民和游客一起打跳,让传统歌舞焕发新生。
双向赋能:商户与村民共绘增收图景
街区的活力如何?商户的入驻率最具说服力。目前,项目基本完工,70%的商户已开门迎客,既有深耕丽江30余年的“老字号”,也有充满创意的新品牌。“看中白沙古镇的发展潜力,以及友好的招商政策,我们果断开了新店。期待与街区共成长,打造丽江文旅新地标。”云惠乡过桥米线负责人沈伟超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说。
对太平村村民而言,新街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村民和大妈将老院子租给项目方改造成民宿,她说:“每月有租金,还能在民宿做保洁,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据测算,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周边数百人就业,年增收预计超千万元。
版图重构:迈向“片区化体验”新阶段
沿着主街走到尽头就是“雪山之境牧场”——草地、小湖、木屋与雪山构成一幅天然油画,成为游客露营、休闲的新选择。这一成长中的新街区,不仅有效分流了白沙古镇核心区的游客,还打造了“雪山—古镇—村落”联动体验链。“以前游客逛完古镇就离开了,现在能在太平村看雪山、体验民族文化、露营休闲,停留时间明显变长。”苏炳辉的话,道出了项目建设给白沙文旅产业带来的变化。
从“单一点”观光到“片区化”体验,太平村的蜕变是丽江文旅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新街区正见证着丽江旅游从“网红打卡地”向“深度体验地”的跨越,书写雪山下的文旅新故事。(杨四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