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方街的灯火点燃喧嚣,当酒吧的音浪鼓动夜色,一群身披特殊“战甲”的身影,悄然汇入丽江古城的人潮。他们并非游客,而是这座不夜城的“守夜人”。今夜,故事从古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金山和他的巡查组开始……
八月的丽江古城,青石板路浸润着万千足迹,映照着两岸灯笼摇曳的暖红。四方街人声鼎沸,酒吧旋律在巷弄间碰撞,旅拍店的镁光灯不时闪烁,定格着张张笑脸——这是古城独有的夜之乐章。
19:30,光影与人声交织的核心区,几道身影准时融入夜色。领头的正是副局长杨金山,身后队员身着醒目的“旅游质量监管”马甲——这抹亮色,是他们无声的宣言。“文旅吹哨•古城守夜”行动,此刻启幕。
巡查组没有固定路线,只有流动的警惕。他们敏锐感知着夜市的“脉搏”。
深入旅行社:仔细检查每一份旅游合同,剖析线路可能存在的消费陷阱,审视关乎性命的“安全保障”条款是否坚实。
探访旅拍店:目光锁定价目表与服务细则的缝隙,比对着承诺的“精修张数”与“妆造等级”。
推开酒吧门:视线扫过舞台——酒水标价是否清晰无欺?角落里的灭火器,压力指针是否还在绿色区域?
这并非简单的检查,而是一场夜色掩护下,对秩序与诚信的无声捍卫。自7月14日起,每晚19:30至23:00,这些“守夜人”如约而至,将流动的哨岗扎进古城的肌理。
“文旅吹哨”,在于先声夺人,捕捉漏洞。
他们如同经验丰富的“听风者”,捕捉市场脉搏中的细微异动:合同条款里一个模糊措辞、价目表上一个可疑跳涨、消防通道前不该存在的阻碍……这些“杂音”,在他们耳中就是警报。一旦锁定苗头,一声清晰的“警示哨”立即吹响,同时无形的“信息哨”精准传递至公安、市场监管、消防等协同部门。“吹哨”联动,力求问题快速处置。
“古城守夜”,铁肩担责,动态守望。
他们的“战场”没有舒适办公室,只有流动的人潮与霓虹闪烁的街巷。旅行社、旅拍店、酒吧、商铺……哪里人流如织,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他们是游客身边“看得见”的定心石、“找得到”的求助站、“信得过”的保护伞。
价格是否透明?服务是否履约?安全是否稳固?在“守夜人”流动的视线下,问题无所遁形。他们的存在本身,既是悬在违规者头顶的利剑,也是游客安心畅游的护身符。
近一个月的“哨音”与“守望”,已在古城的夜色中刻下清晰印记。
高频次、高可见度的夜巡,如同无形警钟长鸣。经营者坦言:“规矩经营才是王道。”那份来自暗处的威慑力,让不合理低价、强制消费、价格欺诈等“市场魅影”悄然退散。
“吹哨”的敏锐预警与“守夜”的扎实巡查,编织成高效防护网。问题被扼杀于萌芽,纠纷化解在初起。古城的夜晚,在“守夜人”守护下,透明度提升,安全感沉淀,那份属于“诗与远方”的纯粹体验,正回归游客心间。
夜渐深,四方街喧嚣稍歇,酒吧音乐渐弱。古城的流水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杨金山与巡查组的身影,依然在某处巷口驻足,交流着今夜见闻与明日重点。下一步,“文旅吹哨•古城守夜”机制将持续深化:巡查路线与重点动态调整,监管触角向更深处延伸覆盖。夜色中收集的数据与经验将被系统梳理,融入日常监管体系,推动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云南网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寸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