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丽江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人退鸟进”生态美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4日 14:31:36  来源: 丽江日报

  原标题: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人退鸟进”生态美

  近年来,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管护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系统性保护、科技赋能和社区共管,在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修复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领域成效显著,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生动范例。

  近日,管护局工作人员克服复杂地形和天气变化,深入人迹罕至的山地,在实验区范围内的林缘、灌丛和草甸区域,开展植物标本采集与巡护工作。

  本次行动严格遵循保护区功能分区管理规定。工作人员精心选取样点,采集了数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高山亚高山植物标本,每份标本都详细记录了GPS坐标、海拔、生境特征及伴生物种等信息,为完善保护区本底资源数据库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同步开展巡护工作,有效检查了区域内的生态状况、边界标识,维护了红外相机等监测设备,获取了多种野生动物活动影像。

  “2022年以来,我们组织实施了泸沽湖保护区综合科考项目,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师范大学等专家团队合作,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景观植物与动物多样性等进行了野外调查。初步报告显示,保护区内共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5种,采集植物标本900份。”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普宣教和社区科工作人员和红艳说。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管护局历时两年完成全域普查,调查覆盖面积达16.8平方公里,发现并管控紫茎泽兰等5种外来入侵物种,为后续精准防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23年至2024年,管护局累计向云南省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送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样品810份,信息平台报送率超过90%。同时,通过开展“综合科考项目”,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家底”更加清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增至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川滇红豆杉、须弥红豆杉尤为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大幅扩充,鸟类从24种增至47种,黑颈鹤、林麝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稳定栖息。

  “管护局成立于1986年,经过近40年的保护,泸沽湖的野生动物逐渐增多,脊椎类动物从以前调查的275种增加至364种。今后,我们将依托项目,加大日常巡护力度,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李连翔说。

  泸沽湖湿地被誉为“高原之肾”,生态功能至关重要。管护局通过签订《核心区禁止划船责任书》、规范猪槽船运营、监测鱼类和候鸟种群等举措,确保湿地生态安全。数据显示,近年来,越冬候鸟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水生植被覆盖率持续改善。在候鸟越冬季,智能摄像头和鸟类声音识别边缘设备就会投入使用。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候鸟种群动态,自动识别异常行为,成为护林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2024年,我们在外围布设了80个摄像头,保护对象持续增加。此外,管护局还参与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户户治理’活动,通过多方努力,保护成效显著,实现了‘人退鸟进’。”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安正学说,近年来,管护局通过党建引领、队伍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形成了“巡查—监测—执法—宣教”的全链条保护模式。未来,管护局将推进智慧保护区建设,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深化跨区域协作,与四川泸沽湖片区联动保护;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记者 赵丽军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