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华坪县:深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综治中心则是牵动“末梢”的关键枢纽。华坪县高位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建强中枢、织密网格、聚合力量、精准普法,构建起“一站式”“实战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平安根基更牢固、治理效能更凸显,为县域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强劲动力。
建强“一中心” 筑牢治理中枢
走进华坪县综治中心,94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内,指挥调度、引导受理、多元化解三大功能区划分清晰,综治中心办公室、“一家人”调解室、信访办公室等10个功能室有序运转。这是华坪县夯实治理根基的生动缩影——以“一中心”统筹,从职能、机制、服务、三级体系四个维度下好“先手棋”。
职能定位上,明确统筹、研判、协调、督促、攻坚5项核心职能,整合基层治理资源,为“一站式”服务筑牢平台;机制运行中,构建“窗口接单—中心派单—部门办单—群众评单—问题补单”的闭环流程,配套“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的法治化路径,6家单位常驻、N家单位随驻,确保“案结事了人和”;服务优化方面,通过科学分区实现“群众办事只跑一地、只进一门”,让诉求解决更高效。
更值得关注的是,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同步发力:8个乡镇、61个村(社区)全部完成场所建设和人员入驻,乡镇级常驻人员平均不少于5人、村级依托33名基层治理专干筑牢阵地,统一的标识标牌让治理体系更规范,形成“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治理网络。
织密“一网清” 夯实托底管控
“网格安则全县安”,这是华坪县对基层治理的深刻实践。以综治中心为总枢纽,“一网清”管理体系实现网格事项“精细覆盖、动态感知”,成为守护平安的“隐形防线”。
精细化划分是基础。全县61个村(社区)被划分为2638个微网格,平均每个网格覆盖18户,664名专职网格员与3331名网格信息员下沉一线,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格局。扁平化架构提效能,网格层级从“5级”精简为“1级”,信息员直接对接网格长,职责聚焦社情民意、安全隐患、矛盾纠纷三类核心事项,让基层力量“轻装上阵”。
协同化管理显实效。依托“1257”机制(1日巡查走访、2日研判处置、5日组织化解、7日回访),结合“以奖代补”“以案定补”激励政策,网格治理活力持续释放。2025年上半年,全县核定“以奖代补”256件、“以案定补”860件,较2024年全年分别增长573%、47.8%;通过“公安主防平台”数据支撑,精准划分放心户、一般户、重点户、特殊户,按不同频次开展走访,让管控更精准、服务更贴心。
聚合“一家人” 破解矛盾难题
“积了10多年的邻里纠纷,没想到‘一家人’调解队三天就帮我们解开了心结!”说起华坪县的“解忧天团”,群众纷纷点赞。这支以“一家人”命名的调解先锋队,正让矛盾化解从“单兵作战”变为“协同攻坚”。
在综治中心统筹下,5支“一家人”人民调解工作队率先组建,联合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力量,通过“基层点单、中心派单”模式攻坚积难纠纷。2025年上半年,累计调处纠纷520件,化解率达80.5%,其中10年以上积案58件、20年以上积案23件。在此基础上,12支行政调解队、5支行业专业调解队、1支司法调解队协同发力,形成“人民+行政+司法+行业”的四调联动格局,交调委等专业队伍化解率超90%,实现从“重覆盖”到“提质效”的跨越。
“三部曲”“三融合”是调解队的“法宝”——通过普法、调解、教育提醒,结合以情破冰、以理服人、以法定纷争,闭环管理机制让每一起纠纷都有跟踪、有反馈。如今,“一家人”的红色旗帜已成为华坪大地上化解矛盾的鲜活标识。
落实“一清单” 筑牢普法防线
“老支书的大喇叭又开始讲法律啦!”在华坪县的乡村,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围绕“普什么、向谁普、谁来普”,华坪县以“一清单”精准普法,让法治理念融入群众生活。
聚焦问题清单,县综治中心联合公安、司法部门,以村小组为单位梳理“不良社会风气风险点”“基层治理薄弱点”“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点”3大类29个问题,形成精准普法“需求图谱”和配套手册,让普法更对“胃口”。
创新普法方式,“专群结合”让普法接地气:老支书通过乡村大喇叭开展宣传10000余次,支客司在红白喜事现场普法20余场覆盖3500余人,法治副村(校)长进校进村310场次惠及16000余人,法官巡回法庭以案释法13场次覆盖5000余人,普法工作队点对点入户884人次……多元力量联动,让法律知识从“纸上”走到“群众心里”。
从“一中心”统筹到“一网清”托底,从“一家人”化解到“一清单”普法,华坪县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如今,三级联动的治理网络更密,多元协同的解纷机制更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下一步,华坪县将继续深耕基层治理,让综治中心成为守护平安的“坚强堡垒”,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