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以“开门教育”为抓手,构建“民情恳谈话民生、土味宣传聚民心、实事办结暖民盼”工作体系,将作风建设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从金沙江畔的移民新镇到“绿美、富美、和美”的金沙江移民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干部下沉的脚印、方言广播的声浪、民生暖流的涌动,正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崭新答卷。
干部下沉+民情恳谈,打开联系群众的“纳谏之门”
“粑粑坪的沟渠积水影响出行,需要及时来处理一下”“污水井盖坏了,安全隐患大”……一个又一个群众诉求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来电、微信来信等方式声声传来。为破解“干部下不去、民意上不来”的痛点,涛源镇坚持“三三制”工作法,即党政班子成员每周深入村组、农户及田间地头不少于3天,工作推动3天内必须有回应;按照“全员覆盖、责任捆绑、实效导向”原则,研究制定《涛源镇干部职工挂包联系村级工作方案》,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推动干部职工常态化下沉到村,累计走访群众超3000户;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等收集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意见建议50余条,累计接访98件。“现在干部来得勤了,我们心里话有处说,难题有人管。”村民纷纷感慨道。这种“看得见的联系、摸得着的服务”,正是涛源镇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土味宣传+载体创新,打开政策落地的“声音之门”
“涛源镇的父老乡亲、外来种地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讲下耕地保护的事……”每天早晨,播放着土味宣传语的垃圾清运车穿梭在涛源镇的村道上,用接地气的乡音循环播放耕地保护、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此外,通过整合村级大喇叭、发放宣传手册、粘贴横幅、播放露天电影、赶集日“政策赶场”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构建“空中有声音、路上有标语、手中有资料”的立体化宣传网络。13个村级大喇叭每日播放3次,累计播放时长超1200小时,发放宣传手册超1.5万份,粘贴横幅50余条,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相关政策。“以前觉得保护耕地是政府的事,现在知道这是关系子孙的大事。”和谐村村民说起政策变化时深有感触。这种将中央政策转化为乡土语言的创新实践,正是涛源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除形式主义的生动注脚。
实事办结+精准服务,打开群众满意的“成效之门”
涛源镇扎实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结合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针对性开展民生服务。针对供水管网破损、漏水,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问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完成大坪子、小顺州、年家寺村小组人畜饮水提水工程,改造供水管网13公里,惠及群众200余户,日常维修和保养抽水泵站20座,为全镇3800余亩农田“解渴”护航。为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组织党员突击队6支、群众志愿者150余人,开展“爱湖护河”清河行动10次,清理河道垃圾50余吨,如今的江湾柳林、大龙潭公园已成为群众休闲散步的“绿美长廊”。联合企业深入保和村开展“扶残助残·暖心同行”爱心捐助活动,为辖区内50名重度残疾人送去洗脸盆、洗衣液等生活物资,展现“精准服务”的温度。从供水管网建设到清河行动,再到助残帮扶,涛源镇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细化为具体民生实事,每项实事的办结,都伴随着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云南网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杨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