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丽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世界遗产云南焕“新”记|丽江古城:“活”韵千年 “和”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6日 10:13:51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辉映云岭,在这片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文明的智慧勤劳交织辉映,成就了六项世界遗产。它们,是地球演化的奇迹,是人类智慧的图腾,更是云南献给世界的瑰宝。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生态奇观三江并流,喀斯特地貌的奇幻世界,寒武纪的生命盛宴,如诗画般的梯田,景迈山的悠悠茶香共同构成了云南世界遗产的璀璨星空。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特别策划,带领你走进一部活着的地球史诗,一段人与自然对话的壮丽篇章。准备好,开启世界遗产探索之旅吧!

 

  

  在数字洪流奔涌的当下,世界遗产正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形态。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特别推出6款云南世界遗产祝福语数字藏品,每款数字藏品限量614个,扫码即可免费申领(于6月15日正式上线)

点击观看VR视频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特别策划,带领你走进一部活着的地球史诗,一段人与自然对话的壮丽篇章。准备好,开启世界遗产VR探索之旅吧!

  滇西北低纬度高原,一座雪山和一座古城,相守了八百年。 

《印象·丽江》 赵庆祖 摄  

  玉龙雪山终年不化的雪峰下,印度洋暖湿气流在此驻足,化作万千雨丝,年复一年雕琢出丽江坝子葱茏模样。

  坝子中央,唐宋元明清时期,逐步形成的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铺展开“雪山为屏、活水为城”立体画卷。纳西、汉、藏、白等民族,于高山河谷间构筑起美丽独特家园。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厚重文化和市井烟火交织并行……诠释着“活”着的古城,成就了世界的丽江。

俄罗斯人在木府写生 李铁成 摄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丽江古城,要求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时光流转,丽江古城仿若一本厚重的书,写满历史的回音,又将册页展开向无尽的未来。

古城的小院 

  这里,新的故事继续讲述。 

古韵新声 涌动无限生机 

  阳光穿过悬鱼飞檐,落于雕花木门,为木府临摹出层层金边。讲解员和茂蝶身着纳西族服饰,引领20名游客穿过石牌坊。 

白沙打铜技艺 李铁成 摄

  她指向阳光下光彩熠熠的“忠义”匾额:“这是明神宗万历皇帝钦赐。府内还珍藏着‘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11块历代皇帝所赐匾额,见证木氏土司忠诚中央政府,维护边疆之史。”

  踏入朱红色大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沿中轴线庄严列阵,印证徐霞客“宫室之丽 拟于王者”之叹。行走其间细细端详,梁枋间精美的彩绘木雕留存着汉地、各民族工匠与画师的合作笔触。“形制守中原,细部存纳西”的营造智慧,让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取向在西南边陲具象呈现。

  登上藏书楼,东巴经、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等中华文化瑰宝引得游客驻足惊叹。和茂蝶的讲解铺陈出木氏土司治理丽江470年历史:历代土司延请汉、白等各族名师,与徐霞客、杨慎等中原文人以汉诗酬酢唱和。木府的一砖一瓦,与“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等诗情,刻录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

  时序来到六月中旬,青石板上人影渐稠,40多位讲解员足音不歇。“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这是我们的责任。”和茂蝶整了整衣裙,迎向下一拨游客。

  木府回廊光影斑驳,俄罗斯游客斯维塔撑起画板,淡蓝的眸子凝视着眼前花朵。书本上的丽江化为亲见的惊喜,她已计划好下一次丽江之行,画笔游走间,清丽的兰花浮现纸面。

  古城草木岁岁繁茂,一如城市生机勃勃。

  当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从坝子边缘围合,丽江古城仍保持着旧时肌理。大研古城雪山融泉穿街绕巷,三坊一照壁的飞檐翘角间流淌出纳西人家的日常;束河古镇深深马蹄印,低语着茶马古道商贸传奇;白沙古镇尽头,玉龙十三峰巍然矗立,凝固着纳西人崇敬雪山的古老信仰。

丽江热美磋
木府

  古意中流淌的新声,更添古城灵动。咖啡香与茶香交织,身着“披星戴月”的纳西族阿妈与背包客擦肩而过,东巴文化博物馆里,直播镜头将神秘东巴文、厚重古籍向世界传递。

  古与新的交融中,科技为古城保护发展开启新纪元。

  丽江古城综合指挥中心内,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以下简称古管局)综合指挥办公室主任张业兵紧盯实时切换的大屏幕,监控古城内2.4万余个烟感温感、消防栓水压检测等设备,最大限度筑起“防火墙”。遗产本体安全系统对历史建筑进行3D建模并实时监测,守护岁月稳固。

  河道水质24小时实时监测,VR助力游客“身临其境”挑选餐厅……丽江古城“智慧小镇”工程,从管理、服务到保护、体验,让数字因子融入城市肌理,推动景区管理现代化转型。

木府 刘宇丹 摄
木府

  古城不再是凝固的风景,而是一池源头活水,涌动着无限生机。

​文化之魂 跃入时代潮汐 

  “如果没有文化,古城又有何分别?”距四方街不远的“天地院”里,台湾游客陈先生被正在上演的纳西族传统歌舞“热美磋”深深触动,言语间是对文化的敬惜。

  古城喧嚣尚未抵达此处,纳西族男女以天井为台,手拉手边唱边舞。歌者踏步回环,歌声层叠向上,似将冲出院落又随日光骤然洒落,无伴奏的纯粹歌声,不假雕饰的浑朴舞步,描摹着原始的纳西世界。

  歌舞既停,余韵未去,与天地院主理人和学光短暂交谈后,陈先生捐款2000元以示支持。

木府里的建筑艺术
木府万卷楼

  游客往来聚散,文化及艺术唤起的情感共鸣,让这方天地消弭了地域界限,超越文化背景。

  照壁前,两位老者双手紧握。

  天地院是丽江古城打造的“文化院落”之一。自2007年起,丽江古城每年投入近千万元扶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工作,至今已达1.4亿元,本地文化人也投身其中,各展所长。

木府与纳西族人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

  官方力量与民间努力相向而行,为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如今,古城内30余处文化院落,或传承东巴文字、或展示民族服饰,如珠玉串联,形成“名人故居+非遗传承+红色记忆+艺术空间”的完整文化生态。

  曾几何时,丽江古城也面临保护与发展之辨,在文化和商业间进退维谷。“古城本就因商而建、因商而兴,事实证明,我们坚持的文旅融合是最佳发展路径。”古管局副局长牛翔道出全市共识,保护与发展可以兼得,文化和商业应互促共进。

  将文化内涵提升作为重要内容,丽江古城实行经营项目监管标识制度,鼓励发展民族歌舞、文创等公益性及经营性文化项目,对酒吧等业态不再新增,禁止发展破坏古城风貌的电子游戏室等。

纳西东巴象形文字

  更多富有文化的新业态正在注入。暮色四合,木府内一段尘封的土司风云在夜色中重述。游客化身徐霞客,在《遇见·木府》夜游项目中,以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尽兴而归。

  “利用晚上时段,场景现搭现拆,既不干扰文物,又增加文旅项目,提升游客体验品质。”项目负责人木炜程阐释初衷。

  剧本杀、研学游、民谣季……当文化元素以灵动方式植入商业土壤,成为可沉浸的体验、可带走的创意、可共鸣的故事,丽江文旅产业走上持续、健康之路,既留住文化根脉,又为古城活化利用拓展了想象空间。

心居古城 共享烟火人间

  推开斑驳木门,咖啡香裹挟花香扑面。“屋顶咖啡”由纳西民居巧妙改造,已成古城新晋“网红”。游客品咖啡、赏民居,登上露台记录古城晨昏。

  捧一杯云南小粒咖啡,老板娘陈秋男回想与丽江的初识:“原为散心,却爱上了这里开放包容的氛围。收入身份不再重要,在丽江,谁都能找到一方天地。”6年了,天津人陈秋男再未离开。她对丽江的情感还融入下午茶菜单,西式蛋糕换成了乳扇卷玫瑰酱、牦牛肉干配咖啡等云南特色,外来梦想与在地文化在咖啡香气中悄然交融。

  此心安处是吾乡。今日丽江一如过往拥抱四海:2024年,旅居丽江人数达14.5万人。古管局联合大研街道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民族打跳等活动,“新丽江人”和原住民共同参与,彼此融合,皆有归属。

游客在观看印象丽江 赵庆祖 摄
束河古镇小菜园 李铁成 摄

  在游客眼中,古城或许遗世独立,但对丽江而言,它从是城市的有机组成,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资源,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丽江古城为核心,丽江市系统打造玉龙雪山、老君山、泸沽湖等景区,以“文旅+”,嫁接体育、康养等产业,形成山水陆空雪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也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海拔3050米上、玉龙雪山下,马帮汉子弓身跃出,羊皮褂下脊背起伏如怒江波涛,马蹄声由近及远,似千军万马奔涌而来……东巴文化、茶马古道、纳西民俗轮番登场。

丽江古城各民族群众在一起载歌载舞。陈飞 摄
丽江古城各民族群众在一起载歌载舞。陈飞 摄
丽江古城各民族群众在一起载歌载舞。陈飞 摄

  《印象·丽江》沉醉游客,也改变了周边不少村民的人生轨迹。

丽江古城日照金山。陈飞 摄

  后台,53岁的徐光峰正统筹演出。这位纳西汉子家在玉龙县大县乡头台村,是《印象·丽江》的首批演员。“一定要把剧团演员带好,用演出展示家乡的美。”

植入新业态的老院落 李铁成 摄
丽江古城东巴文化受游客喜爱。陈飞 摄

  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司世明介绍,演员来自纳西、藏、彝等13个民族,均为附近村民。有500个农村家庭在公司工作,月均收入5000余元。他们走出山村,获得稳定就业和收入,幸福感满溢,更因向全世界游客展示民族文化而充满自信。

  从丽江古城一枝独秀到全域旅游多点开花,文旅产业成为丽江市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悄然改变群众生活。2024年,丽江市接待游客8064.33万人次,旅游人均消费1718元、居云南省首位。旅游总花费1385.2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户均增收显著。

丽江木府。陈飞 摄
 丽江古城。陈飞 摄

  当玉龙雪山渐染暮色,徐光峰在明亮的灯光中踏上归家路。笑容中,他说出了最真挚的心声:“现在生活真是和和美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更相信,自己的下一代,一定能看到别样的世界。

  策划:王雪飞

  云南网记者:谭雅竹 刘宇丹 和茜 李铁成

  编辑:官媛敏 杨茜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