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于其他新型城镇社区,位于丽江古城内的新华社区有其特殊的地理优势。近年来,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新华社区围绕党建引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思路,积极盘活集体经济资产,发展辖区内闲置公房出租,实现创收增长,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反哺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新华社区位于丽江古城西北部,是城市居民社区,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下设四个居民小组,有常住人口464户,1566人,外来经营户1670人。辖区内有经营商铺392家、酒吧23户、餐饮14家、客栈135家。
独特的区位优势,如何变为产业优势?多年来,新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以出租闲置公房,收取租赁资金为主。为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创收后,社区通过“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程序,再购买辖区内居民出售的商铺,增加集体固定资产,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社区集体经济有了活钱,为民办事的底气更足了,辖区主街道公共空间提升改造工程便是成果之一。通过有效利用集体经济资金,拓展了街道空间,增设了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协助丽江古城景区维护道路、花坛、座椅等基础设施,增强了游客在古城游览的体验感,极大提升了社区整体形象与旅游吸引力。
“这栋房屋是社区公房,原来有部分建筑与古城整体风貌不协调,经过提升改造,还原了古城房屋的古朴风貌。”“新华街北口来往人员密集,但原来的出入口较为狭窄,经过拓宽街道路口,方便了游客出入。”“社区组织辖区内的文人墨客,撰写诗联挂在新华街上,塑造出了别具特色的街口文化,打造出了楹联文化主题街区,丰富了古城的文化内涵。”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朝铃说,实施这些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离不开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通过采取措施,提升了辖区的整体环境,吸引了更多客流,促进了商业发展,为社区经济繁荣注入新动力。”一经营户表示。
不仅如此,新华社区还充分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向辖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增添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助学活动。定期走访慰问低保户、残疾人、独居老人等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与慰问金。针对遭遇大病或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困难户,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聘用保洁员、专职网格员强化社区管理。不断健全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组建多种类别的文化宣传队伍和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结合“和美古城”邻里文化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有了集体经济持续的资金支持,社区的长效化、精细化治理得以保障。多年来,新华社区始终将服务型社区建设置于重要位置,运用集体经济资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支持教育、帮扶困难群体、建设文化阵地等,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在反哺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如今,这一作用发挥得愈加明显,并在更广泛的领域积极探索铺开。
云南网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赵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