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爱卫生,美丽家园需呵护,7个行动我先行……”自云南省启动“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以来,丽江市古城区因地制宜,精心组织,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倡导培育健康生活方式,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高品质的生活。街边绿化整齐了,墙角广告消失了,小区环境整洁了,犄角旮沓垃圾不见了……走在街头,一股清新、干净的气息扑面而来。
城市美不美,关键看环境。在束河街道西山游路、青龙北路沿线,夕阳的暖光洒在洁净的路面上,彩云、雪山、田园、游人,宛如一幅美丽画卷。
“年前,这里建筑垃圾乱堆乱放、渣土运输沿途遗落、污水横流……现在的西山片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已经成为周边城市居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热门‘打卡地’”。家住黄山社区的和云峰高兴地诉说家乡喜人的变化。
据悉,这可喜变化的背后是古城区实行“责任到人、包干到组”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城市建成区“四不两净”(即不见垃圾、不见杂物、不见渗漏液、不焚烧弃物、地面净、绿化带净)的成效,更是全区累积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环卫保洁、氛围营造的成果。
“现在的厕所不脏不臭,使用也方便,原来我们村的公共厕所是一所简易平房改建的,冬天四处漏风,夏天苍蝇蚊子乱飞”。金山街道东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指着新建的水冲式厕所说。以前敞露的旱厕严重影响村民生活质量,新改建的厕所,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方便、干净又卫生。
一直以来,农村厕所简陋脏乱,是古城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的一块“绊脚石”。以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为契机,古城区各乡镇、街道在充分尊重村民改厕意愿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改厕模式,由社区干部、党员带头,鼓励带动整村推进、以点带面,全力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掀起了一场场“厕所革命”热潮,带动了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改善。
不只是农村厕所,在爱国卫生专项行动中,对照“三有三无”及“四净三无两通一明”标准,古城区还对辖区内城市公厕、学校公厕、旅游公厕、客运站和公路沿线公厕、加油站公厕、机场公厕及其他公厕进行摸底排查,对不达标公厕建立台账,积极进行达标整改,持续巩固提升城镇建成区旱厕消除成果。去年纳入改造的8座城镇旱厕,如今已全部完成改造。
“清爽多了,菜市场里里外外干净整洁,占道堆物、跨门经营等现象也消失了,现在的菜市场逛起来很舒心!”提起古城区各农贸市场的变化,住在寨后市场附近的李奶奶赞不绝口。“以前车多人多店多摊多,市场门前全是流动摊贩,里面小市场,外面大市场,环境脏乱差,车辆乱停放,交通拥堵,到处乱糟糟,吵吵闹闹,每次来买菜,我是一分钟都不想多待。”
“寨后市场经过改造升级后,里面环境整洁舒畅,周边乱设摊的地方也收拾得井井有条,还增设了好多洗手设施,就像来到了超市一样,可以说买菜也是一种享受。”现在,李奶奶买菜一点都不着急。
伴随着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古城区12个农贸市场已全面进行巩固规范和提升改造,各市场主办方纷纷落实各自的主体责任,广泛发动市场内商户全员参与,实行“一日一清洁、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大清洁”的保洁制度,在环境卫生愈加整洁的同时,促进了市场繁荣。
防疫背景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离不开环境卫生治理,更离不开群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回家第一件事,洗手、洗衣服”。家住裕康苑小区的王女士说,这段时间很多居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更加懂得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
分餐制不仅是应急之举,更应是长久之计。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餐饮业随之开启了火爆模式,而在古城区各大餐饮场所,公筷公勺已成为餐桌标配。“现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正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使用公筷公勺对于预防疾病、加强自我保护同样重要。”在古城区经营火锅店的张老板说。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不只是改变了古城区的城市形象,还引导了市民养成讲文明、讲卫生、将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古城区爱卫办工作人员对此深有感触。如今,在丽江古城,卫生“升格”,健身“升温”,餐饮环境、餐桌文明全面“升级”……
卫生古城,人人共享;健康古城,久久为功。有着数十年历史的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将爱国主义和卫生防疫相结合,“7个专项行动”更是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紧密相联,在全民参与中凝聚民族精神诠释爱国情怀。时下,在古城区,爱国卫生这项“老传统”在新时代正不断彰显新内涵,焕发新生机。
(古城区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