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丽江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鲁地拉镇:金沙江畔的傈僳家园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3日 16:17:52  来源: 云南网

  永胜县东南部,有片雄奇之地,名之曰“鲁地拉”。据《永胜县地名志》记载,“鲁地拉”系傈僳语音译,意为箐旁江边的村寨。昔日偏远贫困的鲁地拉,因金沙江中游兴建水电站而名声大振,东风傈僳族乡也改设为鲁地拉镇。

  鲁地拉位于永胜、宾川、大姚交界处,是典型的“鸡鸣三县”之地。鲁地拉电站大坝北岸即丽江市永胜县鲁地拉镇,南岸是大理州宾川县钟英傈僳族彝族乡,而其东面不远处是楚雄州大姚县铁锁乡。

  鲁地拉电站由中国华电电力集团投资153亿元建成,为金沙江中游丽江段投入运营的6个梯级电站之一。万里长江上游金沙江,流经鲁地拉镇61公里,向东直奔四川攀枝花市,真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

  鲁地拉电站大坝最高140米,坝长620米,坝顶海拔1228米,正常水位1223米,水库库容17.18亿立方米,库区静水水面近9万亩。大坝设有5个泄洪表孔,泄洪时激浪排空,水声震颤山谷。夏秋时节到此,只见巨大瀑布飞流直下,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见此水电工程景观,人们无不为之赞叹。

  鲁地拉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地下厂房装有6360兆瓦的水能机组,总装机容量2160兆瓦,年均发电量102亿千瓦时。这个电站每年发出的电,相当于减少300多万吨原煤消耗,从而减排二氧化碳800多万吨,真是宝贵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华电电力集团开展了珍稀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迄今投放鲈鲤、裂腹鱼等鱼苗数百万尾,有效维护了高峡平湖的生物多样性。人们相信,“建一座电站、兴一方经济、保一片生态、富一地群众”的目标定会实现。

  鲁地拉镇距离永胜县城百余公里,国土面积约488平方公里,设有东乐、东红、东坪、格克、关房、治读坪、大长坪、闷龙河、麦叉拉9个村委会,共辖65个村民小组。全镇现有3421户12251人(随着易地搬迁会有变化),傈僳族约占总人口的90%,其余为彝、汉、白、壮等族。

  鲁地拉镇垂直高差巨大,最高处西南伟山海拔3393米,最低处格克河门口海拔1100米,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和壮观的自然风光。金沙江、闷龙河、沙滩子河、麦叉拉河等大小河流横贯境内,傈僳族就是这些河谷和两岸大山中的主要居民。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属于氐羌族群后裔。关于傈僳族的历史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傈僳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所谓“傈僳两姓蛮”,就是今天傈僳族的祖先。

  傈僳的族名,系本民族自称。族称的意义,据傈僳族老人解释,“傈”是四,“僳”是人,傈僳就是“老四”的意思。传说古时有7个兄弟,老大是汉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这生动地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兄弟关系。

  《景泰云南图经志》亦载:“有名傈僳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由此看来,傈僳族与彝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

  鲁地拉镇受金沙江及其支流侵蚀,多呈“V”型峡谷,谷壁挺拔陡峭。这种自然条件形成了傈僳族特殊的生计方式,即以山区耕牧经济为主,采集和狩猎为辅。畜牧业是傈僳族传统的经济形式,为适应当地气候垂直分布的特点,他们夏天在山上放牧牛羊,冬天把牲畜赶到金沙江边。

  过去采取“野牧”的方法饲养牲畜,让牛羊在比较固定的区域内自由觅食,主人十天半月来给牲畜喂点盐巴即可。傈僳族的水田很少,主要是旱地,一般在比较陡的山坡上,所以有“土地挂在墙壁上”之说。正是由于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限制,许多傈僳族群众至今还没有摆脱贫困。 

  历史上,金沙江曾使一些勇敢善战的英雄为之驻足。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考证,诸葛武侯“五月渡泸”的地点,就在金沙江北岸今鲁地拉镇米汤地一带。

  鲁地拉米汤地是金江古渡之一,地处钟英、片角、鲁地拉交界处,历史上曾有人在此煮稀饭卖,故名米汤地。明代李浩《三迤随笔》记载:“孟获世居,赤石崖为祖地。”

  赤石崖,即今鲁地拉镇对岸的钟英乡龙头山干河箐,孟获归降后曾经在此设立番司。李浩在同书中还记载,明朝初年金江古渡还可看到记述孔明南征历史的碑刻,上书“泸水渡”三个大字,下署“汉丞相诸葛武侯立于建兴三年夏五月初六”。“字虽侵蚀而可辨,为汉隶,碑立路边,人称南征碑”。 

  在鲁地拉,最撼人心魄的,当然是金沙江。江岸大山夹峙,危岩嶙峋,沟壑纵深,惊险万状。当地有一首顺口溜形容金沙江峡谷:“上山到云端,下山入深渊;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

  置身金沙江大峡谷,仰观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俯瞰滚滚东流的金沙江水,让人顿生“连峰去天不盈尺,古松倒挂倚壁悬;两岸青山遮不住,滔滔江流来云天”的赞叹。

  如今,随着党和政府扶贫攻坚战的进行,鲁地拉镇人背马驮走的格克等村“天路”,已逐步被现代硬化公路所取代。进入鲁地拉电站的公路隧道横穿悬崖峭壁,高架桥连接深壑危谷,跨江大桥让天堑变通途,码头渡轮交通两岸乡村,揭开了掩盖在鲁地拉头上的神秘面纱。

  鲁地拉的垂直立体气候,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境内植被因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形成不同分布带,由低至高分别是稀树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区,降水丰沛,土层深厚,植被覆盖率高;而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坡,尤其是金沙江沿岸,干燥少雨,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

  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传统的“靠山吃山”让当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换个方式吃山”,鲁地拉镇着力从扶持资金推动、专业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拉动三方面,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撑产业。

  鲁地拉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经济林果形成以花椒为核心的主导产业,辅以核桃、林下中药材等产业,现已栽种花椒5万亩、核桃4万亩,种植林下中药材2070亩,并规划种植红高粱6000亩,为贫困户增收提供切实保障;养殖业则以短耳黑山羊为主,辅以土猪、土鸡、黄牛等养殖,全镇黑山羊存栏已达6万余只,每年创收1200余万元。尤其是花椒作为鲁地拉镇的“摇钱树”,几乎覆盖了全镇9个村委会,或山岭路边,或箐中坡地,处处花椒掩映,但多集中在阿拉坪、闷龙河、治读坪和大长坪等村委会。

  中国民间有一个“摇钱树”传说:一位白发老人给农夫一颗种子,叫他种下去后每天挑七七四十九担水浇灌,水里面要滴七七四十九粒汗珠,当它快开花时还要滴七七四十九滴血。农夫照着老人的话做了,结果种出的树一摇便会掉下铜钱来——原来老人给他的是摇钱树种子。如同断定人间姻缘的月下老人一样,摇钱树也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想象的产物。然而,如今的鲁地拉镇,摇钱树并不是想象,它就是房前屋后的核桃和花椒。“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只不过这些“摇钱树”,要在适当的时候摇钱下来。

  鲁地拉镇的花椒种植由来已久,大长坪就有历史地名“花椒箐”,这是先民开发利用花椒在语言上留下的活化石。1997年,时任东风傈僳族乡乡长的毕文俊寻遍山岭,终于在闷龙河大沟箐边发现8棵花椒树,于是他用大米换取了树上的花椒籽,举家迁至阿拉坪培育了30万株花椒苗,并在阿拉坪、大长坪等地率先种植数百亩花椒树。时至今日,鲁地拉镇栽种花椒5万亩,盛果期花椒树3万亩,2018年实现产值8580万元。其中大长坪村万亩花椒连片,2018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凡此种种,既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计,也维持了鲁地拉生物的多样性。

  花椒是使用率非常高的调味品,位列调味“十三香”之首,入药则有散寒燥湿、杀虫之效。鲁地拉镇产的湿花椒,采用天然晾晒,炭火烘干,全过程无添加,具有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绿、香味浓郁、麻味适中等特点,因而倍受消费者青睐。丽江坤源食品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产业精准扶贫,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鲁地拉等乡镇农户签订花椒种植、收购合作协议,免费提供“七叶青”花椒种苗,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2017年收购贫困户鲜花椒235吨,带动各族农户增收540.5万元。望着鲁地拉满山遍野沉甸甸的花椒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对花椒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满怀希望。

  花椒树既耐寒又耐旱,是山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树种。鲁地拉镇将花椒作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库区绿化、扶贫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首选树种进行推广种植,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小小花椒绿了荒山富了民。在西部木材大量运往东部之前,阿拉坪山箐深处野鹿、獐子信步林间,而今这里花椒树繁茂成林,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情景。大长坪村委会主任杨贵全,种植了140多亩花椒树,每年付给采摘人的工资20多万元,自家纯收入还有25万元左右。东红村委会驻地“阿克基”,因地处石壁陡坡而得名,如今这里的傈僳人家绿树掩映,就连公路行道树也是花椒树。鲁地拉正走在一条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康庄大道上。

  正如永胜县包镇驻村领导陈绍军所说:“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靠的是对种什么的选择,以及对怎么种的探索。”鲁地拉镇除种植了5万亩花椒外,还种植了4万亩核桃树,增强了山区人脱贫致富后劲。核桃是造物主带给人间的一份杰作,独有着如人体大脑般的外形,不仅是延年益寿的“长生果”,也是益智聪慧的“智慧果”。核桃树高大挺拔,绿叶遮阳并散发香气,也是良好的绿化和观赏树种。近几年来,鲁地拉镇鼓励村民,荒坡荒地成片栽,房前屋后零星栽,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鲁地拉核桃以壳薄、仁厚、味香、出油率高等特点,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核桃全身都是宝,除了核桃仁可以压榨核桃油和作美味可口的菜肴之外,核桃树的其他部位也都潜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在鲁地拉,最突出的变化,是民居的时代变迁。傈僳族的村落多在半山以上,旧时房屋顶上多盖茅草,俗称茅草房。鲁地拉镇政府驻地,“过去全是草房,仅有胡、杜两家的庄房是瓦屋面”,因而得名“瓦房”。如今,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鲁地拉简陋的茅草房改成了瓦屋面,各族村民实现了“家家有瓦房”,集中安置点的瓦房格外显眼,易地搬迁搬出了幸福安居生活。尤其是东乐村委会移民新村,曾创下短时间内完成鲁地拉小组103户456人搬迁工作的奇迹。远远望去,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移民新村,成了金沙江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树,关键在人,这已成为鲁地拉人民的共识。镇党委书记朱强伟说,鲁地拉除了着力扶持“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产业,就是要发展教育脱贫,不让贫困代际传递!镇长成锡贵说,教育是发展的最佳手段和根本途径,鲁地拉扶贫攻坚,重在扶智、扶教育,从而提高人的反贫困能力!如今,“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鲁地拉镇已成现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偏远的鲁地拉,耸立在半山上的崭新的楼房校舍;看到在信息化的教室里,孩子们利用网络了解世界的熟稔。这点点滴滴都浸润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体现着各级政府为实现“让山区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所作出的努力。

  每年的12月11日为“国际山岳日”,2018年的活动主题为“山区很重要”。诚如闵庆文先生所说,山区之所以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许多人的“家园”,还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难以估量的生态系统服务,更因为山区生态系统很脆弱,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普遍较为贫困。山区很重要,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山区很脆弱,需要我们特别呵护;山区要发展,需要我们探索新路径。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山区鲁地拉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 何守伦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