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蒗实现华丽嬗变
几年前,提起宁蒗,不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路过的外地人,反映最强烈、印象最深的就是道路损毁严重、交通拥堵、基础设施滞后、马路市场问题突出……
如今,宁蒗县城建筑整体划一、民族特色突出、交通井然有序、绿化管理到位、卫生保洁制度化……路过的人们纷纷为宁蒗“点赞”。几年的时间,宁蒗实现了华丽的嬗变!
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彝族自治县,从被人诟病的“脏乱差”,到面貌一新的“洁净美”,是如何神奇“变身”的?
面对群众的意见,宁蒗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将全县分为县城、乡村、泸沽湖景区三块区域,下决心将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全县的“大拇指”工程来推进,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针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痛点问题,一条一条对标准、一件一件攻坚改、一项一项回头看。
宜居宜业的新县城悄然形成
县委、县政府围绕“县城建设发展突围战”战略部署,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咬定“四治三改一拆一增”目标,从修编完善县城规划体系入手,坚决拆除“两违”建筑和与规划不协调建筑设施,着力改造旧住宅区、旧城区、城中村,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积极改造城市建筑风貌,打造具有彝族建筑特色的花园型新县城。实施城市公共设施补短板和产城教融合化、环境容貌整洁化、建设改造精品化、管理智能化“一补四化”工程,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针对县城脏乱差的现象,抽调县、乡村各有关部门单位,成立和充实县城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以最强决心拧紧责任链条,以最大力度整合资源,采取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划行规市、加强依法管理、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等方法措施,全面展开治脏、治乱、治堵、治污行动。针对车辆乱停的现象,坚持疏导与管理并重,新增停车场6个,停车位1466个,面积5800平方米;针对满天灰尘的现象,开展城市扬尘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新增绿化广场7个,累计绿化面积 46.37万平方米;针对店外经营,坚持深入耐心宣传,慢慢引导商户配合;针对城区卫生,划分901个县直部门责任区,对河道、卫生区进行清理,同时引进保洁公司提升保洁水平;针对卫生死角,修建卫生公厕和垃圾转运站……
通过精细化管理,一个干净整洁、文明有序、优美靓丽的现代化城市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风景如画的泸沽湖更加美丽
按照“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总体要求,以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为目标,宁蒗从修编泸沽湖景区保护与开发规划入手,坚决开展依法拆除“两违”建筑、环境治理、旅游市场整治、交通秩序整治、消防安全整治等综合整治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拆除违章建筑511户,恢复违法建设占地面积54113.19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建筑面积148014.538平方米;总投资约 36 亿元,建设 103.84 公顷的泸沽湖竹地旅游服务中心(摩梭小镇)样板区工程建设已初步完工;泸沽湖民居摩梭建筑特色风貌改造、环湖流域治理、垃圾收转运、污水管网建设、湖滨生态带建设等保护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建设;女儿国、里格二湾、中开地、干马河等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泸沽湖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湖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地表水I类标准。
最美彝乡建设逐步推进
宁蒗以建设凉山地区最美彝乡为努力方向,咬定“七改三清”目标,调整完善乡村规划,多规合一,聚力脱贫攻坚,多渠道整合农村水、电、路、能源、通信等资金;结合美丽乡村、传统村落、规划建设示范村、民族旅游特色村寨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四治三改一拆两增”和乡村“七改三清”“一水两污”行动。制定覆盖所有自然村(组)的乡镇保洁制度,实行村委会主任、书记为自然村负责人,村组长为自然村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制、包干制,聘请专门保洁人员对村庄生活垃圾进行定期清理;实行河长制、段长制,建立保持水源干净卫生的长效机制,确保村内环境卫生;完成永宁、红桥、战河撤乡设镇工作;推进城镇治脏、治乱、治污、治堵和依法拆除“两违”建筑、提升绿化亮化水平;开展以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行动,91个村委会(社区)“爱心超市公益”,红黑榜等载体,在群众内生动力激发、移风易俗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
如今的乡村,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全部拆除,拆房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村头的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公厕;小农具、旧家什堆砌得整整齐齐,城乡一体化自来水管网进入家家户户。
宁蒗的发展进步,凝结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宁蒗有信心、有决心打好城乡建设这场硬仗,把宁蒗建设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民族自治县,成为凉山地区的最美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