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筑民族团结一家亲——记北门社区老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
古城区大研街道北门社区,位于丽江古城北部的金虹山下。在1.8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居住着7种少数民族、8个国家的外籍居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丽江人。由于社区内多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故而有北门“小联合国”之称。
在北门社区,活跃着一支由60余名老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先锋队。在共筑“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北门大家庭中,他们夯实战斗堡垒、化解邻里纠纷、积极建言献策、开展志愿服务、丰富居民文娱生活等。这些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党员不忘初心、发挥余热,充分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忘初心:老党员先锋队持续发挥余热
作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北门社区下辖7个居民小组,常住居民1012户共3160人、流动人口1059人。
“社区内几乎每天都有老年活动,京剧、打跳、舞蹈、门球、诗书画等项目蓬勃开展,甚至全国京剧邀请赛都曾在社区里举办过。”现年77岁、党龄48年的社区专职副书记贺国屏说。
“老党员先锋队由来已久,起初只有20多人,均由退休党员自发组成,然后一直传承发展下来。”现年77岁、党龄56年的北门社区金虹巷党支部书记杨国高,退休22年来,始终身体力行参与到老党员先锋队的志愿服务中。
“社区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118名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占90%,60岁以上党员占72%。搞好社区党建工作,就相当于做好了老年人工作。”北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林军表示:“各巷段大事小事,只要群众需要,老党员先锋队从来没有缺席过,总是冲在前、带头干。”刘林军认为,先锋队充分调动社区老年人的活力,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对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时的北门社区是个死胡同,车辆进村后只能原路返回。老党员们硬是拿着锄头一点点开挖,同时还呼吁推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应提案、议案的落实。”现年66岁、党龄44年的金虹巷居民小组长和汝钧,对当年自发修路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如今,北门社区的消防通道和交通“微循环”已全面打通。
平时,社区的爱国卫生运动、旅游志愿服务、文明劝导等活动中,到处都活跃着老党员先锋队的身影。
和谐邻里: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各民族兄弟、新丽江人、国际友人的到来,为社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但如何搞好与原住居民的团结,一同开展和谐共建活动,也是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贺国屏表示,虽然社区民族结构多元,但多年来各民族居民始终团结友爱,邻里纠纷均能在社区内化解,从未上交过矛盾纠纷。
社区的水运居民小组周边有多家行政单位、重点龙头企业和一座清真寺。其中,原水运处的公房对外出售,更是迎来了一大批天南海北的居民。“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主动提供活动场所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平时大家互交朋友、相互帮忙,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浓厚的感情。遇到一些小矛盾小纠纷时,自然就会迎刃而解。”现年65岁、党龄27年的水运党支部书记尹加庆,善于运用“打牢群众基础、深化群众感情”的办法化解辖区纠纷。
“有一次,辖区里两位年轻人在村道上互不让车引发争吵,围观群众都不敢上前相劝,眼看着就要打起来了。”尹加庆恰好路过,他立即上前挡在两人中间,通过耐心开展调解,最终使两人握手言和。
“因村道拓宽需要,一外国籍居民改建房屋时,同意将屋前宅基地退让两米,但屋后新建的台阶却又占用了一米多道路。”金虹巷小组长和汝钧带着左邻右舍的民意,经过多次协调后,旁边一家北京籍居民愿意出资将整条巷道进行拓宽改造,该外国籍居民也及时移除了占道的台阶。“小到屋檐滴水,大到宅基地纠纷,国际友人、新丽江人和原住民之间,由之前的彼此陌生、互相怀疑,到现在遇事总能相互协商和帮助。”和汝钧认为,在打通社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神经末梢”中,各居民小组党支部及党员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老党员先锋队认真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运用社区的“1+3”协商治理、微心愿墙、“三议”工作法、纠纷调解“五部曲”、群众工作“四心素质”等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不断畅通群众诉求通道,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左邻右舍、各民族之间不断团结互助,社区自然就更加稳定和谐。”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林军介绍,目前,在老党员先锋队的带动下,社区还专门设立了以老党员为主的“乡贤理事会”,协助社区“两委”做好居民自治。这些举措,越来越得到辖区居民群众的拥护和肯定。(陈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