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丽江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永胜县:共养一窝蜂 甜蜜两家人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3日 14:50:43  来源: 云南网-丽江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共养一窝蜂 甜蜜两家人

  十月,收获的季节。永胜县光华乡海联村傈僳族村民们像往常一样收获玉米、水稻、核桃、野生菌等农产品。十月,山花烂漫,中蜂养殖进入大流蜜期,蜂蜜采收也到了繁忙的季节。看着浓浓的蜂蜜一点点被摇出来,装满一个又一个的蜜桶,养蜂户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同时,这也标志着沪滇扶贫协作杨浦产业帮扶资金支持的海联村中蜂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上海市杨浦区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光华乡海联村“共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的养蜂模式正逐步实现。

  谋划产业

  海联村是一个以直过民族傈僳族为主的山区村,全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018年底,有农户369户14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6户1303人,社会保障兜底(含五保户)28户34人。全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外出务工及传统的种养殖业收入。传统产业小、散、弱,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脱贫缺乏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靠什么增加贫困户收入,支撑贫困户脱贫?

  “市政府办是海联村的包村单位,去年10月我担任海联村蹲点帮扶责任人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产业帮扶帮助海联村实现早日脱贫。经与杨浦区在丽挂职干部一道积极争取,协调到了杨浦区1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市政府副秘书长、海联村原蹲点帮扶责任人杨耀军说。

  发展产业,选择一项适合当地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的产业尤为关键。资金有了,发展什么产业呢?

  “发展什么产业我们动了很多脑子,既要有好的市场前景又要符合海联当地的条件,既要考虑当前更要兼顾长远。传统的花椒、土猪等产业不尽理想,有人提出海联的气候、环境适宜发展养蜂产业,大家一商量,觉得还不错。说干就干,乡、村干部和工作队员一起先后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乡、永胜县六德乡调研中蜂养殖产业,并与中蜂养殖企业百果园公司对接,最终敲定了发展中蜂产业。”杨耀军说。

  中华蜂(以下简称中蜂)广泛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喜好在树桶及墙洞中生活。中蜂个体小,行动敏捷,飞翔能力强,飞行速度快,善于躲避敌害。抗寒能力强,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蜂蜜产量高。

  海联村属山区,海拔在1800—3000米之间,山清水秀,森林植被较好,零星蜜源丰富。傈僳族群众历来有用树桶养蜂的传统,有一定的养蜂经验。综合来看,海联村是中蜂养殖的理想地点。

  产业起步

  方案确定后,如何抓好落实?村民对新事物的接受有一个过程,海联村中蜂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起步阶段的困难。

  “刚开始,老百姓对中蜂养殖不了解,没有人愿意养。我们就找有养蜂经验且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跟他们讲中蜂跟家养的土蜂是一样的,跟他们算活框养殖与传统养殖的收益差别。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终于有一小部分农户愿意养殖。”海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永胜聚力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生说。

  5月26日,第一批400群中蜂运抵海联,海联村村民第一次接触到了中蜂活框养殖技术。在丽江百果园果蔬庄园有限公司的指导下,海联村建成了中蜂养殖示范点1个,养殖中蜂60群,依托示范点对养蜂户及潜在养蜂户进行了中蜂养殖技术培训,传授中蜂养殖先进技术。海联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还利用各种会议、入户的机会,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村民养蜂。在示范点及养殖户的带动下,村民养殖中蜂的积极性慢慢地调动起来。

  乔生介绍:“第一批中蜂到了以后,老百姓养蜂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好多人来找我们报名要养蜂。最明显的就是大脑山小组,一开始我们去动员他们养蜂,一个都不养,后来养蜂的有16户。”

  7月5日、8月31日、9月16日,一批又一批的中蜂陆续运抵海联,全村养殖规模达到了88户1415群,其中杨浦区沪滇扶贫协作产业资金带动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560群,建成养殖示范点1个。

  规范运行

  养殖那么多的中蜂,如何运行?如何让中蜂养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如何确保资金安全?

  “那么多的蜂,完全让老百姓自己去养肯定不行,我们不能浪费了上级帮扶我们的资金,所以只能走合作社共同发展的路子。我们合作社取名‘聚力’就是聚集各方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的意思。”乔生如是说。

  为保证中蜂养殖产业规范运行,海联村采取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企业即丽江百果园果蔬庄园有限公司,合作社即海联村委会集体所属的永胜聚力种养专业合作社,农户即海联村有养蜂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具体运行模式为:由光华乡人民政府将沪滇扶贫协作产业资金注入永胜聚力种养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使用资金向丽江百果园果蔬庄园有限公司购买中蜂及辅材,中蜂及辅材为合作社所有。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向合作社租借中蜂及辅材进行养殖,养殖所有收益归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第一年租金为38元/群(中蜂成本费的3%),后续合作待2020年视养殖情况再协商。由公司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并按保底价收购蜂产品,保底价为50元/斤。

  乔生说:“因为是第一次养,大家都没有经验,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为了最大限度让利老百姓,第一年一群只收38元钱的集体公益金,也就是一群蜂成本1260元的3%,养蜂的所有收益包括分出来的蜂、摇出来的蜜等都归养蜂户。明年再根据养殖情况又跟大家协商后续事项。同时,为了抵御市场风险,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海联的中蜂购买了自然灾害保险和市场价格保险,让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

  经招投标程序,光华乡人民政府、丽江百果园果蔬庄园有限公司、永胜聚力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永胜聚力种养专业合作社与养蜂户签订了养殖协议,明确了各方权责,保障了中蜂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效益初现

  中蜂投放以来,增收效果明显,首先受益的是村集体。

  “海联村基本没有什么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唯一的收入就是每年海联街市场管理费收入1万多元。没有钱,村集体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好了,蜂子和养殖设备是集体所有的,蜂群租借费每年最低收入4.6万多元,以后还可以把本钱转回来去扩大养殖规模或者发展其他产业。村集体有了钱,我们也可以去做一些公益事业了,比如说维修人饮设施、组织文化活动等,老百姓对村干部的认可度也会逐步提高。”乔生说。

  中蜂投放后,共组织摇蜜两次,第一次7月底至8月底,摇蜜774群,产蜂蜜3832斤,为32户养蜂户增加收入19.16万元。第二次9月底至今,已摇蜜563群,产蜂蜜3091斤,其他正在陆续摇蜜中,蜂蜜产量较第一次明显提高,全部摇完后,预计将达到6500多斤,为88户养蜂户增加收入32.5万元。

  “10月份,海联漫山遍野都是花,野坝子也逐渐开花,这次摇了蜜以后就要到11月初再摇,那个时候的野坝子蜜是最好的。”乔生说。

  中蜂产业,受益最大的还是养蜂户。参照两次的摇蜜产量,按1户养殖16群中蜂,1群摇蜜1次增加收入250元,每年摇蜜4次计算,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1.6万元。

  “我今年48岁,老人需要照看,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不能外出务工,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影响脱贫的主要原因。今年5月底,在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的宣传动员下,我积极参与了中蜂养殖项目,养殖85群中蜂。通过几个月的辛勤付出,很快就得到了收获,上次摇蜜摇出蜂蜜254斤,这次又摇出496斤,共收入3.75万元。今年脱贫没有问题了。”海联村中蜂养殖示范点养殖户丁胜林说。

  健康发展

  海联村中蜂产业如何做好产销对接,让产业得以健康、长效发展?

  “中蜂产业确实是好产业,但只有有了稳定的蜂蜜销售渠道,这个产业才能持久,才能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乔生说。

  目前,海联村中蜂产业主要依靠丽江百果园果蔬庄园有限公司带动,公司应邀参加今年“10·17”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进一步探索、建立与上海的蜂蜜产销对接新模式。支持、鼓励合作社发展壮大,打造自己的品牌,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是海联村中蜂产业未来发展之路。“共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海联的好蜜一定会甜蜜更多的沪滇两地家庭,酿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甜蜜事业。(作者 郜炜 袁佳斌)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