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丽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玉壁金川谱华章——改革开放4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0日 17:50:55  来源: 云南网-丽江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玉壁金川谱华章——改革开放4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40年来,丽江各族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取得瞩目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17年是1978年的39.4倍,年均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0.88亿元增加到2017的49.61亿元,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0.33亿元增加到2017的137.14亿元,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0.45亿元增加到2017的152.74亿元。“十一五”期间是经济发展最快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分别比“十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加快2.6和2.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91元增加到2017年的2636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比1978年增长27.5倍,年均增长6.7%。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0.1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0.1亿元,是1978年的308.5倍,年均增长15.8%。财政支出由0.45亿元增加到160.8亿元,是1978年的357.3倍,年均增长16.3%。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53.3∶19.7∶27.0调整为2017年的14.6∶40.4∶45,第一产业下降3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三、二”到“三、二、一”的转变。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2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以上。1978年全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62.7%、6.2%、31%、0.1%。到2017年,农业、林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3.2和2.2个百分点,畜牧业、渔业分别上升了12.2和3.2个百分点,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过大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非粮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由1978年的93.5∶6.5调整为2017年的71.4∶28.6,非粮食作物所占比重上升了22.1个百分点。

  粮食持续增长。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集约效益,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粮食单产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25.71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53.02万吨,比1978年增长106.2%,其中:夏收粮食11.3万吨,比1978年的6.6万吨增长71.2%,秋收粮食41.7万吨,比1978年的19.1万吨增长118.3%。粮食平均单产从1978年的119.5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259.9公斤,增长117.4%。

  粮经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和提高。烤烟从无到有,产量从1985年的241吨达到2017年的32804吨。2017年,油料产量12516吨,比1978年增长10.8倍;中药材产量31898吨,水果产量19.2万吨,经济作物产值比重有了明显提高。

  畜牧业平稳发展。2017年,出栏生猪182.8万头,比1978年增长7.8倍。猪、牛、羊肉产量13.7万吨,比1978年的1.1万吨增长11.2倍。大牲畜存栏63.9万头,比1978年增长1.75倍,牛奶产量4594吨,比1978年增长19.8倍。

  

  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立足本地资源,加快培育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水电、矿业、建筑建材、现代生物制药、高原农特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优势工业。建成金沙江六级大型水电站、水泥、医药、农特加工等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大、产业链条长的企业。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体系。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2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1.98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5.5%。

  工业经济类型多样,门类增加。1978年,全市工业仅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类型,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6.6%,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33.4%。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类型涵盖了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国有经济比重仅为3.2%,股份制经济比重达到92.6%。全市工业门类发展到15个,形成以水电、清洁载能、建材、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地方特色工业体系。

  工业化水平提高。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3.8%,201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21.2%,提高7.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增加。

  企业竞争力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1978年的0.3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6.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由1978年的0.0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7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由1978年的0.5亿千瓦时增加到2017年的193亿千瓦时。水泥由1978年的0.45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39.1万吨。

  基础设施成就显著,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6年“2·3”大地震以来,紧紧抓住震后恢复重建、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改革投资体制,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拓展投资渠道,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了投资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2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02.2亿元,年均增长20.7%。相继建成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环境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2017全市水库库容3.85亿立方米,比1978年增加2.55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5.02公顷提高到2017年6.93万公顷,增长38.05%。着力改善出行条件,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20.94公里,高等级公路638.9公里。铁路营运里程41.19公里。建成丽江机场和泸沽湖机场,丽江机场成为西南地区五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2017年,丽江机场和泸沽湖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达到710.5万人次和4.8万人次。信息化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层出不穷,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2017年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12.2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4.24万户,建成全光网市。

  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丽江旅游发展起步于1994年,20多年来,立足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确立和实施旅游先导战略,始终遵循“保护自然、弘扬文化、彰显特色、融合发展”的原则,创新开发模式、加强资源保护、优化管理思路,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路子,打造出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丽水金沙》、束河古镇、摩梭风情、茶马古道、《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等民族文化精品,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2017年,丽江全市共有景区景点104处,A 级景区18 家, 其中5A 级2家。形成了以“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的旅游品牌。2017年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多人,间接从业达到2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0%。丽江已成为全国主要的旅游热区和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世界上最值得光顾的100 个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 个小城市之首、中国青年人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宜游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品牌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佳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旅游影响力品牌、全球最具魅力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和桂冠,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由1994年的21.7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4069.5万人次,年均增长25.6%。旅游业总收入由1994年的0.8亿元增加到2017年821.9亿元,年均增长35.2%。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4年的4.9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2.7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6.9%。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17年,全市投入教育的财政资金达27.05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市财政总支出的505倍。2017年全市小学毛入学率116.54%,比1978年提高34.04个百分点。初中在校学生4.4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1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23.36%。高中在校生2.24万人,比1978年增加1.78万人。社会办学、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全市6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有综合文化站。2017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34%,比1978年提高45.64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52%,比1978年提高94.87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74个增加到2017年的756个,增加682个。实有病床位数由1978年的1680张增加到2017年的5737张。2017年拥有卫生技术员7177人,比1978年增加5497人。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妇幼环境不断改善。2017年,婴儿死亡率9.42‰,孕产妇死亡率19.36/10万,住院分娩率99.7%,新法接生率达到99.87%。实施医疗互助保险,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02.96万人。

  人口控制成效明显,城镇化水平提高。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129万人,比1978年增加41.6万人,增长47.6%,年均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6.9‰下降为5.2‰。人口由高增长转变为低速平稳增长,人口质量和素质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的8.6%提高到2017年的39.26%,提高30.66个百分点。

  就业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末全市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9.64万人,比1978年增加41.16万人,增长1.07倍。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到17.14万人,比1978年增加11.97万人,增长2.3倍。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85万人、114.7万人、4.8万人、9.64万人和8.21万人。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2万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0.94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9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2.22亿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03元,是1978年的97.5倍,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0元,是1978年144倍,年均增长13.6%。

  2017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73865元,是1978年的141倍,年均增长13.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73.4亿元,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22元增加到2017年的2895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7.7亿元,是1978年156.9倍,年均增长13.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2.1%下降到2017年的26.5%,下降25.6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62.7%降至2017年的37.1%,下降了25.6个百分点。(丽江市统计局供稿)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