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丽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丽江:内外兼修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6日 14:49:34  来源: 云南网-丽江日报
分享至: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当下人们对于美丽乡村的期盼,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方向。《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过程中,在完善立体交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将实施文化旅游振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及脱贫攻坚行动,努力让村庄更加优美、生态更加宜居、生活更加富裕,真正提升农民生产生活的幸福感。

  实施文化旅游振兴行动

  规划管理全域覆盖。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全面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全景式、全市域、全方位发展旅游,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智慧旅游全域深化。加快建成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一部手机游云南”试点工作,全力推动旅游业态、服务、管理三提升,推动旅游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优质发展阶段转变。

  文化旅游全域融合。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力度,加快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支持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全力打造文化创意平台,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增强丽江文化软实力。

  基础配套全域加强。建立完善旅游集散中心网络体系,招商引资建设泸沽湖、程海、金沙江梯级库区湖滨度假酒店集群,推动小微型、营地型、驿站型旅游度假设施建成运营。加快把老君山国家公园、泸沽湖女儿国等景点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旅游文化品牌和国家5A级景区。

  市场监管全域强化。制订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坚决打赢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攻坚战。

  客源市场全域拓展。细分客源市场,开展区域营销,逐步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城市的营销网络。完善丽江旅游城市营销识别体系,持续提高丽江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旅游+互联网”,加快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加强村庄规划编制与管理。按照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5种类型村庄的规划要求,统筹规划乡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深入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垃圾处理产业链。

  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大力开展清淤疏浚,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交通沿线、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重点区域旅游厕所建设。加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建设力度,推广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模式,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

  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努力形成“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建设管护机制,实现村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

  实施脱贫攻坚行动

  实施特色产业脱贫工程。坚持产业进村、扶持到户,选准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实施贫困地区“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充分利用金沙江流域丰富的光热资源,探索发展农业光伏融合的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光伏精准扶贫,夯实贫困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基础。

  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工程。通过加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鼓励介绍扶贫对象就业、树立就业扶贫典型、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等多项措施深入实施转移就业脱贫。

  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依据不同搬迁安置模式,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实施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大力发展普惠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全面做好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政策。

  实施健康丽江脱贫工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健康扶贫30条措施,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患病者开展“三个一批”救治工作,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的“四重保障”措施。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脱贫工程。精准对危房进行等级鉴定,把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两违”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等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落实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护林就业脱贫。

  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推动脱贫标准线和农村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认真落实贫困地区临时救助制度,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供养条件。

  实施基础短板补齐脱贫工程。对标对表“6965”贫困退出标准,补齐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彻底打通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

  实施金融支持脱贫工程。用活用好小额扶贫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相关部门在安排产业贴息贷款资金时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资金,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资金保障。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