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丽江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永胜“滇西北粮仓”奋进曲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7日 10:35: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软籽石榴熟了,优质稻谷黄了,永胜农村一派丰收的景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省著名的“滇西北粮仓”永胜县,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优化发展,种粮质量不断提升,逐步实现了粮食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的转变。

  “包产到户”激发活力

  日前,记者来到永胜县三川镇采访,看到绿油油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民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滇西北粮仓”田园风光画卷。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可在改革开放以前怎么就吃不饱呢?”今年64岁的三友村党总支书记沈加春深有感触地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好政策,激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挖出了土地的潜力,促进粮食生产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1981年,沈加春就是生产队长。当时,沈加春看到村民们靠挣工分吃饭,出工不出力,一年到头连肚子都填不饱。于是,他从县里请来农技员李培初做技术指导,在他的生产队推行稻谷定向、定量、定产“三定”栽培技术。那年,他的生产队稻谷亩产达到了1300市斤,比其他的生产队高出了将近1倍。在他的生产队,村民每10分工分分到了2.8市斤稻谷,而其他的生产队,只分到了1市斤多一点。

  1982年,沈加春到县里参加了一次为期17天的“四干”会。回来后,他又开始在队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一年,生产队的稻谷亩产,又比上一年增加了200多市斤。

  “包产到户,不用交公粮,不用上税,种粮直补。”沈加春高兴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接二连三的好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稻谷亩产由原来的7、800市斤提高到了现在的1850市斤。

  永胜县大春常年播种面积43万亩、小春2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万亩、玉米23万亩、蚕豆10.8亩,蚕豆播种面积排名全省第一。改革开放促进永胜县粮食生产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曾经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2016年以来,全县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超过20万吨。今年,全县粮食总产可望达到21万吨,进入全省产粮大县行列。

  “高产创建”提升品质

  在中洲村委会2组,记者见到了正在稻田里查看水稻长势的罗伟云。“去年种水稻,赚了60多万元。”罗伟云介绍,这几年,他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绿色优质高产水稻,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38岁的罗伟云,搞过工程,开过10多年的挖机。2013年开始,他就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农业生产上,先是注册成立了永胜县欣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2015年12月,他又通过组建永胜县伟云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粮食生产。

  “今年种了760亩水稻。”罗伟云告诉记者,他的水稻,严格按照发展绿色高产高效水稻的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同时,全面推行机插秧、机收等技术,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闯出了一条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粮食生产的新路子。

  “改革开放以来,永胜县农业生产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而且粮食生产的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粮食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的转变。”永胜县农业局产业办公室主任杨德生介绍,目前,全县绿色高产高效粮食的创建面积,已经占到了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优质粮食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比例,达到了70%以上。同时,县委、县政府通过扶持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农业生产。到目前,全县共涌现出51家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9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69个家庭农场。

  “特色农业”焕发生机

  家住杨武村委会2组的冯科,原来种了5亩水稻,后来,他把稻田流转给别人种植,自己则流转了200亩土地,用于发展软籽石榴产业。现在,他种植的软籽石榴,已有100多亩进入丰产期,去年实现收入160多万元。

  “把稻田转给种粮大户种植,让自己腾出手专心种植软籽石榴,实现了优化组合。”冯科说,像这样进行专业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以后,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了各得其所,促进了现代高原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在程海镇河口村委会大石头坪子,记者见到了一大片白色大棚,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据了解,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坡地,2012年7月,上海优农果业有限公司到这里流转土地开发建设“葡萄庄园”以后,变成了享有盛誉的优质葡萄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让永胜这个著名的“滇西北粮仓”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农业生产成为吸引外来企业投资的“利器”。据介绍,全县先后有40多家外来企业,到永胜投资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产业,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到目前,全县水果、冬早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了13.78万亩和6.9万亩。

  改革开放改变了永胜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催生了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系统,促进广大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当了近40年村干部的沈加春一家,原来住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现在住进了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4层大洋房里。“全镇共有6.8万人,9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2、3层楼甚至是4层楼的洋房。”三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俊杰说,沈加春一家住房的变化,只是改革开放40年来永胜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云南网记者  李秀春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