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丽江频道/ 要闻
30年扎根丽江古城,他做的鞋中外游客都说好!
2018-03-13 16:14:24   来源:丽江日报
分享至:

制帮、制底、上鞋、定型……经过几十道工序后,一双胶底棉布鞋在姚杰手中完成了。“从下料开始到制作完成差不多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如果中间哪个环节出错所有材料都报废了。”3月6日,在姚杰家里他边缝制鞋底边向我们介绍布鞋的制作工艺。

53岁的姚杰是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手工制鞋已经有30多年了。他的外祖父是束河皮匠,有一手加工制作皮鞋的好手艺。因舅舅在外工作,外祖父长期与姚杰一家生活在丽江古城里。“平日里,外公最喜欢讲有关皮鞋制作的事了。”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手工制鞋的工艺牢记于心,耳熟能详。

1991年,姚杰在古城里租一铺面加工制作手工布鞋。“当时丽江古城还没有成为旅游热点,中外游客少,店里的客人都是本地顾客,生意清淡。”在那段比较清闲的日子里,姚杰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手工制鞋的技艺,主要制作纳西族妇女日常穿的包尖鞋和传统的婚嫁鞋。也是在那期间,他收集了古城里各小手工企业制作鞋子用的许多鞋栓、楔子等工具。

1996年“2·3”大地震后,丽江古城成为游客喜欢的目的地,中外游客蜂拥来到丽江古城,许多人走进了他在古城开的鞋店里,姚杰的手工布鞋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喜爱。新加坡,台湾、香港地区的客人到古城游玩时,走到光义街木府旁姚杰的布鞋店,看到他正在一针一线缝制布鞋,带着好奇心进店试穿后当即购买。2000年的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女官员在姚杰的古城鞋店里看到蓝色的包尖鞋后非常喜欢,说她走了十多个国家没见过这样独特的布鞋,买了好几双带回去。日本的一位女画家也是在不经意间走进姚杰的店里,一眼就看中了深蓝色的包尖鞋,购买了好几双带回去。姚杰说,“外国游客喜欢深蓝色的包尖鞋,本地妇女则喜欢深蓝色和玫红色棉布拼缝布鞋,她们在打跳或有什么喜庆活动时搭配纳西服装时穿。”

针对顾客的喜好,姚杰在布鞋的布料和颜色等方面都作了改进,使布鞋的款式、颜色与新的纳西服饰更协调。如,过去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底由近二十层粗布裱糊、百纳而来,穿着舒适,但存在防滑性较差、清洗之后不易晾干的缺点,姚杰就将布底改为胶底,这样不仅容易清洗还可防滑、防水。鞋面和鞋跟部的彩线装饰则继续。

近30年的制鞋生涯使姚杰对与丽江布鞋有关的一切都关心、关注。“上世纪30—40年代,丽江的手工制鞋业很发达,生产的布鞋、皮靴大量分销于滇川藏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丽江县成立了很多的手工业联合厂(社),比如,布鞋厂、皮毛厂、缝纫社、针织厂……”姚杰的岳父是布鞋厂的老师傅,他也将多年的技艺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女婿。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丽江城里的小厂小社的生产受到冲击,到上世纪90年代中小企业改革,布鞋社等小手工企业关停,好多从业者都放弃老本行,重新寻找谋生的职业,丽江手工制鞋技艺面临巨大危机。

姚杰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老本行,同时也面临着在现代制造业发达的今天,如何保留和传承好手工制作布鞋这门技艺的挑战。“传统手工艺需要培养年轻人来传承,可现在的年轻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花上几年的时间来学习一门技艺。”姚杰说,从事手工艺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刚开始学做鞋时,手指被锥子、刀具弄伤,甚至伤到骨头是常有的事。从学徒开始,经过二三年的学习才能制作出一双完整的布鞋,成为一名制鞋师傅。“这样时间长、收入低的工种,人们都很不愿意学和做了。”他说,作为一种有着百年历史的手工技艺,没有人去传承和发展太可惜了!如果有年轻人愿意跟师学艺,他会将所有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辈。

采写:丽江日报全媒体 记者 双惠 赵坤玉

编辑:钱磊

统筹:海莱阿芝

终审:张赛东

责任编辑: 李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